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按原定作战计划,准备在黄海寻歼中国北洋海军。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在黄海北部海域相遇,遂爆发了中国近代海军建军以来最大的一次海战,给中日战争尔后的进程带来了重大影响。
黄海海战
1894年7月,中日两国军队齐集朝鲜,战争迫在眉睫。7月中旬,日本海军主力舰艇在佐世保军港集结,成立联合舰队(由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合编而成,伊东祐亨任司令官),下分本队和第一、第二游击队。7月23日,日本联合舰队从佐世保启航。7月25日,日舰“吉野”、“浪速”、“秋津洲”于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和护航舰只,获得成功,使日本增强了战胜中国海军的信心。自此以后,联合舰队一直活动于朝鲜海域,一面掩护后续陆军和军械粮秣的海上运输,一面声援日军的陆路作战。8月5日,日本大本营命令联合舰队搜索和击破中国舰队,伊东祐亨随即于8月7日率舰队从隔音岛出发,驶往黄海西部海面。
北洋舰队方面受李鸿章避战保船思想的牵制,自7月25日丰岛海战之后,只敢在大同江口和威海卫军港之间来回巡弋。后来,日舰窜至旅顺口、威海卫港外,威胁到沿海地区的安全,清政府于是在8月23日急令北洋舰队应在威海、大连湾、烟台、旅顺等处“来往梭巡,严行扼守,不得远离,勿令一船阑入”。此后,北洋舰队再未远巡,不出北洋一步,将制海权轻易让给日本,使北洋舰队日益陷入消极自保的被动局面。
9月上旬,清政府鉴于平壤之战即将爆发,准备增派援兵。为了争取时间,决定将驻防大连一带的总兵刘盛休所部铭军8营4000人由海道运至中朝边界大东沟登陆,再辗转前线。9月15日,北洋舰队主力抵达大连湾,担任船队的护航任务。9月16日凌晨,丁汝昌率“定远”、“镇远”、“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平远”、“超勇”、“扬威”、“广甲”、“广丙”、“镇南”、“镇中”14舰及“福龙”、“左队一”、“右队二”、“右队三”4艘鱼雷艇从大连出发,护送铭军,当日午后抵大东沟。晚上,铭军上岸,到达目的地。
不过,此时,平壤已经失陷,铭军无法起到应援的作用。
日本联合舰队得知中国海军将护送陆军赴朝的消息后,伊东祐亨判断北洋舰队有可能在鸭绿江口一带,于是率军舰12艘于16日下午出发,向黄海北部的海洋岛航进,17日晨抵达该岛附近。日本这12艘军舰是:“松岛”、“严岛”、“桥立”、“扶桑”、“千代田”、“比睿”、“赤城”、“西京丸”、“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