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之所以在历史上享有盛名,其主要是因为它是一支英勇善战的铁军,并且有它独特的战术——鸳鸯阵。
抗倭名将戚继光,蓬莱人(一说定远人),生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初一。十岁时,由于皇封世袭罔替,承袭四品将军的职,十八岁就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二十一岁参加乡试,一举中第。第二年,因战事需要,他被调往蓟门守边,三年后回到山东任职。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至浙江都司佥书,然后任宁绍台参将。戚继光的抗倭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
戚继光
在任宁绍台参将一个月后,上千倭寇袭击慈溪,戚继光领着上万士兵与之大战。两军对阵,敌弱我强,应该是胜利在握。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明军一触即溃,各自逃命。好在戚继光临阵不慌,三箭连杀倭寇三个头目,打垮了敌人的心理防线,鼓起了明军的信心,侥幸取得了胜利。
戚继光始终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要素是优良的武器装备、合理的战略战术、优秀的指挥将领和严酷的训练方法。在事后总结经验教训时,他认为士兵之所以未曾开战,转身就逃,是因为缺少严酷的训练。因此,在征得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同意之后,专门训练了三千士兵。开始时,这些士兵作战勇敢,连续四战四捷,开始树立了明军的威信。可是,在嘉靖三十七年的岑港之战中,士兵仍然是败退、逃窜,溃不成军。这时,他才意识到关键性的问题——士兵的素质。
戚继光仔细地分析了自己所训练的三千士兵都是处州(丽水)和绍兴人。处州人生长在山区,作战勇猛,敢于拼命。但打仗前,总是要提条件,讲报酬,不达目的,就不予合作。而绍兴人生活条件优越,不愿拼死。敌退时,追杀积极;敌进时,逃命更快。生长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素质。
戚继光
嘉靖三十七年的某一天,戚继光路过义乌,偶遇永康和义乌两地为争矿产而斗得你死我活。他特别发现了义乌人强猛剽悍,勇敢无畏,且吃苦善战。经过仔细地了解和深思熟虑,征得了胡宗宪的同意后,在义乌招募了四千新兵,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形成了史上留名的戚家军。在此后的几次战役中,这支训练有素、具有极强战斗力的队伍,屡战屡胜。但在总结经验时,他敏锐地发现部队的伤亡很大。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伤亡比例差不多。总共只有四千人的队伍如何经得起如此的折腾。
正在这个时候,他的朋友给他送来了“及时雨”,交给他一本《武》的战争秘笈。这本秘笈给他带来了新的转机。
嘉靖四十年四月,集结了两万余人的倭寇向浙江进发,具体的登陆地点是宁海的健跳。戚继光接到军报之后,就立即带领队伍从新河城出发,日夜兼程,奔到了宁海。
四月二十六日,戚继光到达宁海时,可倭寇已先一步登陆了。
倭寇虽然大部分是普通百姓组成,但其中也不乏日本武士和浪人。这些人从小就经过训练,都有一身武功,尤其擅长近身肉搏。他们见到戚家军的到来,并不惊慌。根据以往的经验,与明军交战,只要靠近他们,击破前军,后军就会自动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