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把红军逼上长征路的蒋介石身边的“诸葛亮”

2009-12-11 09:33
来源: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左玉河
被蒋介石称为“当代卧龙”的首席军师杨永泰(广东茂名人),如今已几乎无人提起。他才思敏捷,笔力雄健,助蒋铲除“诸侯”,逼迫红军长征,为国民党立下汗马功劳。若非喋血

 

被蒋介石称为“当代卧龙”的首席军师杨永泰(广东茂名人),如今已几乎无人提起。他才思敏捷,笔力雄健,助蒋铲除“诸侯”,逼迫红军长征,为国民党立下汗马功劳。若非喋血江畔,民国往事又该添多少传奇……­

说杨永泰是蒋介石的“诸葛亮”,一点都不过分——他初出茅庐,便献策蒋介石“三分天下”;一道“出师表”,就逼迫工农红军移师西去。蒋介石对他言听计从。不曾想,权重一时的他最后居然血染扬子江畔,做了国民党派系争斗的冤鬼。

杨永泰,字畅卿,1880年生于广东茂名,先后毕业于广东高等学堂与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早年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后离开孙中山加入政学会,先后出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广东省省长。但随着政学会的风消云散,他只好蛰居上海,常常为有奇才而无处施展暗自叹息,为未逢“明主”而黯然神伤。

1928年初,通过政学系黄郛和熊式辉的引荐,杨永泰结识了蒋介石。杨自幼接受严格的旧式教育,又曾留学日本,接受过系统的西式教育,故“既擅文事,又长武备;既懂立法,又精行政”,加之对于“天下大事”观察已久,故与蒋介石见面之初便发表了宏韬大略:

当今天下,广西第七军横行两湖,李济深负隅两广,白崇禧收编了唐生智残部三个军,称霸一方,三分天下有其一,如勾结冯、阎,则南京无法立足。好在桂系的政敌俞作柏能拆李宗仁的台,唐生智也可以收回旧部为辞进逼白崇禧,再用重金收买冯玉祥的大将韩复榘、石友三等,则李宗仁、白崇禧的势力就不难瓦解。

杨永泰将其“削藩”策略概括为:以经­济方法瓦解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以政治方法解决阎锡山的第3集团军,以军事方法解决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以外交方法对付张学良的东北军。

蒋最头疼的军阀问题,被杨永泰数语道破。蒋介石顿时心明眼亮,对杨永泰肃然起敬,任命杨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由一个草居在野的政客,一跃而入蒋总司令的“卧榻之侧”,杨永泰成了蒋介石的“首席智囊”。

完成北伐之后,蒋介石即着手实施杨永泰的“削藩”谋略。

1928年7月中旬,蒋在北平召开军事善后会议。国民党各路“诸侯”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等参加会议。蒋介石提出了《整理军事方案》和《军事意见书》,冠冕堂皇地提出整编军队,裁减兵员,其意图是削弱其他三个集团军的兵力,壮大自身势力,等待时机,各个击破。冯玉祥、阎锡山诸人开始均沉默不语,后来极力抵制。

蒋介石仅想利用这次机会试探一下各路“诸侯”的态度,当然是无果而终。

杨永泰向蒋介石建议:利用北伐结束之机,采取“调虎离山”之计,将这些人明升暗降,调到南京,以便解除兵权。蒋介石接受了杨的建议。

8月8日至15日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任命冯玉祥为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部长、阎锡山为蒙藏委员会委员会长兼内政部部长、李宗仁为军事参议院院长,并希望三人长住南京,共商国是。

接着,杨永泰建议蒋尽快召开编遣会议,“杯酒释兵权”,用政治方式削去“诸侯”兵权。1929年初春,编遣会议召开,但出乎蒋的意料,各路“诸侯”在裁兵问题上互不相让,争论不休。尤其是冯玉祥,称病请假,消极对抗,致使蒋抱极大希望的会议草草收场。

既然政治方式不能“削藩”,只好诉诸武力。按照杨永泰的建议,蒋介石决定首先用军事手段消灭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当时,桂系势力盘踞着从广西、广东经两湖直到山海关长达千里的战线,摆下了“一字长蛇阵”。如何破掉李、白这个互相配合的战阵?杨永泰向蒋介石建议:先击首腹后斩尾,武力进攻和政治分化双管齐下;先解决武汉、平津桂系驻军,尔后直捣桂系广西老巢。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蒋介石先把同桂系站在一起的李济深诱到南京加以软禁,任命陈铭枢、陈济棠统治广东,然后委派唐生智携巨款去天津活动老部下李品仙倒戈反桂,不用一兵一卒便使白崇禧仓皇出走。接着,蒋介石统率大军直捣武汉。

为了实施武力进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策略,杨永泰秘密来到香港,与受桂系排挤的俞作柏洽商。他凭着三寸巧舌说服了俞作柏,并许诺:“如果俞将军活动李明瑞、杨腾辉倒桂成功,中央委你为广西省主席,省府委员由你决定。”

杨永泰陪俞作柏来到南京后,蒋介石立即委任俞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上将参议”,由杨永泰协­助到汉口,与桂系第四集团军第七师师长李明瑞秘密接触。当蒋介石的中央军与桂军一交火,桂军前敌总指挥李明瑞便阵前自动脱离战斗,致使桂军一败涂地。李宗仁、白崇禧退守广西。蒋介石率各路大军齐向广西合围,桂军大败。李、白二人被迫逃到香港。

就这样,杨永泰协­助蒋介石首先平定了桂系。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