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细节决定成败之张灵甫为何输在“孟良崮战役”最后五分钟?

2009-12-14 09:5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74师覆灭后,蒋介石的”中心开花”计划顿时如泄了气的皮球。各部军心震动是一个原因,力竭也是一个原因。细节决定成败!

常说“细节为王!”,对于惯于谈论宏大战略的人往往对此不以为然,但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细节决定成败”的战例俯首皆是。

就拿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来说,几个不被人提及的细节实际上决定了战役的结局。

当时国共双方的战役部署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双方打的都是“明牌”。粟裕的战役决心是集中山东野战军全部主力,在敌战线中央割歼其主力重兵集团,是一招“猛虎掏心”;而蒋介石、张灵甫的计划是中央牵制,四面合围,聚歼共军主力于鲁中山区,可谓“中心开花”。

从战役部署上,双方似乎都没有错,而且国军几乎离胜利只有“最后的5分钟”。但是,结局对于蒋介石、张灵甫来说是异常残酷,究其原因是他们忽略了几个细节。

第一、孟良崮并非易守难攻。

国共双方的战役焦点,在于74师能够坚持多久。整编第74师被包围后,蒋介石、顾祝同虽感吃惊,但认为该师战斗力强,所处地形有利,已控制制高点,必能坚守;如左右邻加速增援,可造成与华东野战军主力决战的机会。

而实际上,我军5月15日13时发动对74师的总攻,到16日上午即全部占领74师主阵地,到16日黄昏肃清残敌。

一个那样凶悍的国军“五大主力”之一,何以一天多一点就告崩溃呢?

原因是,蒋介石、张灵甫只看了地形,忽视了地质和地貌。

“崮”,就是石头上的意思,鲁中山区到处都是这种叫作“崮”的石头山,峥嵘突兀,,状如覆碗,顶上寸草不生。说白了就是光秃秃的石头山。

这种石头山,全是大石头,一般的单兵工具无法构筑工事;“状如覆碗”,连可以遮挡、隐蔽的沟坎也很少。

这么一说就明白了,74师在孟良崮基本上没有象样的工事,因此,徒有险峻地形,也不是易手难攻。

据当时我军战地记者撰文描述:当我军山炮轰击敌军阵地时,弹片和爆炸掀起的碎石砸向敌军,敌人无处躲藏,只能四处乱跑,炮弹落在东边就往西边跑,炮弹落在西边就往东边跑,建制完全被打乱;74师山炮多,以前都说他们把山炮当机关枪打,此时也被我完全压制。

据国军方面描述:炮弹炸破岩石,弹石俱飞,杀伤力甚大。人员尚能勉强忍受,千百马匹无法控制,乱跳乱奔(该军大量马匹,系用拉炮),乱了阵脚.......

打仗没阵地,那不是要命的事情吗?

粟裕在山沟子转悠久了,知道孟良崮并非易守难攻;可惜张灵甫玩惯了机械化,却玩不转石头山。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