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山区作战,呼应困难。
当时蒋介石调集10个整编师(相当于军)增援74师,到战役关键时刻各师的路程都在1、2天之间。
这个1、2天的路程有多远?当时离张灵甫最近的是黄百韬整编25师,距离3公里,另一个是整编83师,距离是5公里。
这么近的距离,怎么能没救下张灵甫呢?
很简单的一句话,“望山跑死马”。直线距离近,但是要翻山越岭就是不是3、5公里的事情了,而且如果再有对手的顽强阻击,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而且由于大山阻隔,看不到目标,也无法实施火力支援。在平原地区3公里的距离,黄百韬部完全可以集中所有炮火从后面轰击我攻击部队,但是在山区,他只能听着大山那边的隆隆炮声了。
孟良崮战役后,蒋介石痛心疾首,参战的高级将领均受处罚,包括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撤职,整编二十五师师长黄伯韬处分,整编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军法审判等。
张灵甫在最后时刻也与蒋介石进行最后通话,报告说:“黄百韬不支援我,7军不援助我,我已经到了尽忠报国的时候了。”
蒋、张二人实际上是完全冤枉国军诸将了,而且他们没有认识到或者说故意回避自己犯下的错误。
74师陷入重围之后,整编25师增援最为积极,黄百韬倾25师全部兵力不顾牺牲,不顾伤亡拼死增援,在遭到重大伤亡后,先后攻占三山店,交界墩,界牌等地,在进攻最后一道阵地天马岭,险些成功,华野1纵也无法阻挡,眼看就要突破,恰巧4纵一个营经过,帮助 1纵守住了阵地,终致74师全军覆没。
张灵甫曾对相隔不足5公里的整编25师参谋长发出绝望的哀鸣:“我们决心成仁了...成仁了,请转总部。”对方说:“我们师长在前边督战,快给你们解围了,界碑快拿下了,快拿下了。”张灵甫闻听此言心中稍定:“两小时之内,你们能替我解围,本师全体官兵向贵师致敬......”。
问题就聚焦在以下三点上:
第一,张灵甫实在不能在光秃秃的孟良崮上为黄百韬再争取一点时间了!
第二,黄百韬实在无法突破山地进攻的极限速度了!
除此之外,在74师被歼后,国军的大包围还是成形的,为什么不继续进攻,以实现聚歼山东野战军主力的疲劳之师的企图呢?这里面有第三个问题。
第三、山区作战,补给困难。
孟良崮战役中国军各增援部队全力进攻,人员、物资消耗巨大,自身也是筋疲力尽。
记得一个数字,说为了解孟良崮之围,国军增援部队仅手榴弹消耗就达到200多万颗!这也是事后老蒋愤怒的原因之一,说:弹药消耗如此巨大,怎么就无法推进?
具体数字记得不太清楚,但是各部消耗巨大是肯定的。
在山区作战,粮、弹全靠骡马驮运,远不如美制十轮卡车来的方便。山东野战军尚有支前民工的保障,国军就全靠自己了。在那样大的消耗之后,国军各部不补足弹药基数,恐怕是难以再继续大战了。
所以,74师覆灭后,蒋介石的”中心开花”计划顿时如泄了气的皮球。各部军心震动是一个原因,力竭也是一个原因。
笔者曾亲历该地区对口扶贫工作两年,经仔细分析和考证,鲁中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质、地貌,竟然能够左右了一场战役的结局,真是令人感叹。
细节决定成败,这的确是至理名言。战争中敌我双方的部署往往是针锋相对的,胜败往往在细节的地方决定。
(责任编辑:楚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