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2月,日军在山海关附近的长城上唱日本歌。(每日新闻-写真昭和30年)
榆战爆发后,由张学良主持的北平军分会,向榆关前线及滦东驻军提出作战方针:“滦东驻军,以掩护华北集中之目的,对滦东地区,务努力保持,以迟滞敌之西侵。
临永警备司令何柱国闻变后,星夜驰返榆关前线,到达秦皇岛时,前方炮火已甚猛烈。何下令坚决抵抗,并向全军发布《告士兵书》:“愿与我忠勇将士,共洒此最后一滴血,于渤海湾头,长城窟里,为人类张正义,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雪奇耻,为军人树人格,上以慰我炎黄祖宗在天之灵,下以救我东北民众沦亡之惨。”并提出战斗口号:“以最后一滴血,为民族争生存;以最后一滴血,为国家争独立;以最后一滴血,为军人争人格!”慷慨激昂的动员令,激励着全军将士的抗敌决心。
2日凌晨5点,日本关东军第八师团的3列铁甲车,载步炮兵2000余名,开到山海关车站。上午9时,日军守备队长儿玉,率部下70余人,在南关民房上架设机枪与平射炮,向我城上守军射击。儿玉率兵架木梯登城,当一个士兵爬上半腰时,被我守军一枪打死。儿玉手持战刀督战,驱赶着士兵一个接一个地继续向上爬,他也跟随着爬上来。我守军极力阻击敌人的进攻,向爬城日军投出手榴弹,几个日本兵一齐滚了下来,儿玉当场被炸死。日军眼看爬城无效,于是枪炮齐发,开始了全面攻城战。
守卫在山海关的中国军队第626团第2营,在阵地上抗敌
上午10点多,敌军3000多名。从石河桥到南关、城东二里店、威远城、吴家岭一线展开,包围了山海关城的西、南、东三面,向我方阵地猛攻。敌炮30余门,向城内集中轰击。
同时,有敌机8架,沿城投弹轰炸,坦克20余辆向我阵地攻击。我军将士奋勇还击。11时许,日军炮空联合,集中火力掩护步兵向南门冲击,企图攀城。我官兵沉着应战,坚守阵地,激战达4小时之久。敌人攻城,终不得逞。入夜,停泊在南海的4艘敌舰,用探照灯四射侦察,彻夜不停。日军向关城继续增加兵力,布成陆海空联合总攻的阵势。
1月3日上午8时,日机6架在山海关城投弹10余枚。9时许,日机1架从山海关飞到秦皇岛、南大寺、北戴河、留守营、昌黎一带,侦察我军动态。
10时,日军突用海陆重炮及空中投弹,向南门进攻。11时许,日军第八旅团向山海关城展开,同时,停泊在南海的4艘舰船的陆战队登陆,以大炮掩护进攻,并有飞机十数架低飞轰炸。我方当即猛烈还击,一时硝烟弥漫。南门和东南城角及西南水门一带战斗更为激烈,南门城楼及商民住宅多被毁坏。正午,南门及东南城角被敌人攀登占领。我军预备队向南门增援反攻,第十一连自东门(即第一关城门)向东南角逆袭,遂将敌军击退。
到了午后2时,日军增加强大兵力,再次总攻东南城角,将城墙轰成巨大豁口,敌兵跟踪突进,我军屡堵屡仆,拼争非常激烈。接着,敌军沿城进攻,坦克车从南门冲入。我守军用机枪猛烈阻击,近则以手榴弹投杀。在南门城楼上敌寇用机枪扫射,我士兵伤亡十分严重,六二六团一营三连连长关景泉战死。坚守东南城角及奎星楼(即现靖边楼)附近的二连连长刘虞宸壮烈牺牲,一营四连连长王宏元相继殉国。当敌军战车从南门冲进时,我一营营长安德馨率领两个班奋勇反击。他慷慨激昂地向士兵们发出悲壮的誓言:“我安某一日在山海关,日本人一日决不能过去。日本人要过去,只有在我们的尸体上过去!”士兵们深受感动,无不奋勇当先和敌人浴血奋战,肉搏在大街小巷直至弹尽援绝。终因敌众我寡,安营长在退到西关清真寺前也壮烈牺牲了。此时,城东二里店、馒头山方面的敌军已迫近城下,东北城角和北、西门也相继失守。午后3时,团长石世安忍痛下令由西水门撤退,退守西关。此时四面城墙,均已被日军占领,当我军撤退时,又遭敌军猛烈射击,第五连连长谢振藩战死,残余部队撤至石河西岸防线。
日寇进攻山海关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据1月5日东京陆军省公布:“截至4月7日下午7时止,榆关日军计阵亡军官4名,下士官以次15名,负伤军官3名,下士官以次99名,总计死伤120名。”这是一个远违事实的宣传数字。据实际调查,日军伤亡总计在四五百名以上。攀城进攻时被我守军打死的儿玉中尉及士兵19名,是1月6日上午8时,在该地急造之火葬场举行火化的。
我方坚守城池的六二六团,阵亡官兵400余人,负伤300余人,驻军眷属遭杀害者亦有10多人。
劫后的山海关城,真是惨不忍睹。1月7日临榆电称:“榆关之役,敌炮火剧烈,并放燃烧弹,以致城内外商号毁于炮火者500户以上,伤亡达3000余人。”东南城角及南门大街内县公署一带,所受炮火最烈。榆关失陷后,城内外大火,燃烧3昼夜,到处残墙焦土,死尸狼藉。日军入城后,大肆搜捕,凡着中山装者杀,着军服者杀,写反日标语者杀,就是便服内穿灰色裤者也杀。日军借口清扫战场,挨户搜查,流氓浪人,从而助虐,滥杀素日仇怨者。青年学生尤遭日军仇视,死于非命者不可胜数,青年妇女备受蹂躏,居民财物劫掠一空。北宁铁路3名警察不肯投降,日军强在其背上插上‘欢迎大日本’旗帜,游街绕全城,然后押往南关枪决。”
英勇的中国人
(责任编辑:七月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