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预料到幼天王到达广德州后,消息就一定会传出来的。果然,在他就义后三天,曾国藩就接到情报。他为着要拉曾国藩的后腿不向广德、湖州追击幼天王,也为着下一步计策生效起见,所以,他虽然一面说幼天王定然被杀了,但另一方面却放着活结,在“招齐章程”十要里,特专立一条说:“查幼主果能到外,再有别样善谋,又再计效(较),此人必不能有了。”这样,就使得曾国藩不疑心他。这是李秀成用计十分稳重的地方。反革命巨头李鸿章论过他“谋狡而稳”,我们正可以从这些地方去认识李秀成。
李秀成给幼主打了掩护,他还要给将要保卫幼天王向江西进军的广德、湖州军队打掩护。他乘着曾国藩向他讯问,就对曾国藩说广德、湖州的军队不用去打它,就会逃跑的。以“进军”说为“逃遁”,以“强兵”说成“不攻自遁”的“残兵”。他对即将出现的军事行动并不隐瞒,但把目的隐藏了起来。这样,既可以使曾国藩发生错觉,掩护了广德、湖州军队的向江西进军,又可以取得曾国藩的相信,为下一步计策做了地步。李秀成跟敌人斗智正在这些地方。
李秀成计策最后一步是要用“招齐章程”使长江两岸太平军得在“招抚”的掩护下,取得机会以完成会师的任务。就当时军事形势来看,长江以南的太平军,大部分已在江西,广德、湖州军队即将入江西。长江以北的太平军已驻军湖北麻城。太平军要会师距离并不远。清朝军队以攻陷天京的曾国荃湘军五万人为最大的一支,这时已成为“强弩之末”,左宗棠湘军是一支屡遭败北的军队,另一支是李鸿章淮军。这三支军队都在长江下游。在长江上游的有鲍超霆军,因克扣军饷最厉害,故内部矛盾最尖锐,士兵和下级军官不肯卖力。因此,清朝没有陆军可以阻止太平军会师。至于清朝水师,在长江两岸都有太平军架起大炮对它控制的情况下,也不可能阻止南岸太平军渡江会师。不过,当时长江南北的太平军距离虽不远,但都不在长江两岸,一边要渡江,一边要接应,军队就得集中、开拔,既要抓到可乘的机会,还要有一定的时间,这肯定是有困难的。因此,为着取得机会,取得时间,以完成横渡长江会师的艰巨任务,就必须打掩护。李秀成的“招齐章程”,便是估计了这一种军事形势而提出来的。
李秀成向敌人提出“招齐章程”,经过极曲折的途径,运用非常委婉的文笔。他先向曾国藩献谀,陶醉了曾国藩,又向曾国藩谈气数,麻痹了曾国藩,再装模象样地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受命运摆布的可怜虫,而今甘心情愿,悔过赎罪。他说主死国亡,他不能卫国,又使部队扰乱民间,都是他的罪过。他要“保民为乐”,把部队收齐回来,为百姓做完这件事,得完了心愿而后死。他说内讧后人心早有散意了,只因为清朝不赦广西人,故团结至今。如果多杀两广人,则越加团结不散,军务永无了期。现在应该特赦两广人,各省人俱赦,用仁爱为刀而平定天下,不可以杀为威,杀之不尽。他说得这样娓娓动听,说得这样入情入理,曾国藩不由得不入他的彀中。
李秀成还向曾国藩提出“要防鬼反为先”,叫曾国藩转移目标,同时暗示曾国藩“要防鬼反”的前提,在于“能收复此等之人齐来,免大清之患再生”。这也使曾国藩不得不投到他的“招齐章程”的网罗里去。
到李秀成就义那一天,曾国藩派幕僚李鸿裔去告知他。李秀成听了,叫李鸿裔回去告曾国藩说:“中堂厚德,铭刻不忘,今世已误,来生愿图报。”这是一条用软计做成的绳子。他直到临就义前的一刻,还用这条绳子紧紧地拉着曾国藩的鼻子走。
李秀成的计策是隐秘的,深藏在浮在表面的现象里面。它又是曲折的,不是一条直线似地显现出来的。因此,要理解它,必须探微索隐,阐幽发潜,除了在上文已经说明之外,还得把对李秀成计策有关的一些要点和事例说说。
要理解李秀成这一条计策,在他被执后某些行为里是很值得注意的。第一件是隐瞒湖州、广德驻屯军队的目的,却哄骗敌人说“即可不攻自遁”。上文曾经说过,太平天国在天京失陷前半年,苏、浙大军开去江西就粮,特留大将堵王黄文金统帅一支精兵扼守浙江湖州、安徽广德州,以保卫苏、浙、皖、赣四省的交通。这一个布置,使江西大军到秋天回救时保证交通无阻,而在天京守不住要突围时也就作接应。这是太平天国坚守天京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布置,当时幼天王突围得脱,正是走向湖州、广德,由那里驻军保护他向江西转移。这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密就断不能让敌人知道。六月二十八日,曾国藩派幕僚讯问李秀成,在问辞上有一条:“黄文金在湖州是候伪天王溃围同窜否?”敌人正在猜测着湖州、广德军队的动向,李秀成却把目的隐瞒起来,并哄骗敌人说“即可不攻自遁”。他骗了曾国藩,使曾国藩没有向湖州、广德进攻,并要把进攻湖州、广德的李鸿章军队调往皖北。我们今天把曾国潘的问辞与李秀成的答辞勘合起来,可以了然李秀成的用计。
第二件是隐瞒“让城别走”大计。让城别走大计,就是放弃天京,经江西,出湖北,会合扶王陈德才大军踞西北以图中原的大战略,是天京失陷前七个月李秀成向天王提出的,乃是当时太平天国救亡唯一良策。这一个战略,虽被天王拒绝,现在,天京虽已失陷,李秀成虽已被擒,但是,太平天国仍然是要走这条路线的,所以就不能让敌人知道。因此,李秀成在自传里用了四百十五字来铺叙天王的拒绝,以表示他与天王矛盾的尖锐,对让城别走大计的内容却只字不提,全部隐瞒起来,而叛徒纳王郜永宽在降敌之后,和动摇分子潮王黄子隆在被俘之后都分别赶向敌人报告。这是一个何等不同的鲜明的对照!李秀成这一种做法,使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出,毋须千言万语去讨论他的立场,他的立场就在这里。李秀成这一种做法,也使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出,毋须千言万语去说明他的用计,他的用计也在这里。
第三件是拒绝曾国藩勒索太平天国埋藏的金银一事。曾国藩派幕僚讯问李秀成,其中有一条问:“城中窖瘗[yì亦]金银能指出数处否?”这是曾国藩向李秀成勒索太平天国在天京埋藏的金银。如果把这些金银供给了敌人,那就是古人所说“借贼兵,赍[jī基]盗粮”,自取破败的大事。于是,李秀成就利用自传来对付曾国藩。他在自传里好几处适当的地方,十分巧妙地作了委婉曲折的叙述,然后分别引出“国库无存艮(银)米”,“家内无存金艮(银)”的结论搪塞了曾国藩。我们知道,当天京城陷时,全城的口号是:“弗留半片烂布与妖享用!”李秀成被俘了,敌人向他勒索太平天国的财富,他不可能再喊出战斗的口号了,但是他运用软计,用他的笔委婉曲折地去对付敌人,终归达到了与战斗口号同样的目的。这是李秀成对付曾国藩的手法。我们理解了这一个手法,就会很好地理解到李秀成在自传里左一句“老中堂”,右一句“九帅”,这一处“感恩”,那一处“戴德”的话里,是包含着些什么目的了。至于当时天京相传“金银如海”,到城陷之后,清军就到处掘窖,就是曾国藩在奏报里也公然提出掘窖金的话。其后南京民间还有得太平天国窖金致富的事,如所传蒋驴、王豆腐致富的故事便是。直到辛亥革命以后,还有军阀要掘太平天国窖金发财的事。可知天京大大小小的窖瘗是不少的。假如李秀成是个叛徒,他正好趁曾国藩叫他指点窖瘗的时候,就把几处窖金指出来,以取曾国藩的欢心。他没有这样做。他却用巧妙的手法对付了敌人,即此也可见李秀成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