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5
1956年10月,南昌320厂接到部、局决定试制运-5飞机的命令后,即请局帮助请来熟悉按标准样件制造工装的苏联专家卡斯丁柯和图波列夫大型喷气客机制造工艺专家哈斯马道林。卡斯丁柯和哈斯马道林分别介绍了伊尔飞机的工艺方法和大型客机图-104的工艺方法。根据两位专家讲课内容,结合运-5飞机结构特点,总工艺师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最后确定采用“基准孔工作法”作为保证全机协调互换的工艺方法。11月21日,在总工程师冯安国领导下召开了第一次全厂工艺会议,总工艺师高永寿布置了工作计划,宣布了试制进度和试制工艺原则,并决定在主要生产车间成立运-5试制小组。
320厂的技术人员早在1956年第二季度就根据民航局送修的805号运-5机构造说明书,参考实物了解运-5飞机的结构。1956年10月收到了提前寄来的运-5理论图。在苏联成套图纸资料到厂前,独立自言地进行了如下主要工作:1.确定了试制工艺原则。即采用“基准孔工作法”作为全机协调互换的方法;自行确定工艺方案,编制工艺文件,选择工艺装备。2.根据运-5飞机实物、构造说明书和理论图,编制指导性工艺文件。3.工装设计人员按理论图和实物测量主要尺寸进行量规、局部样件、模型和主要部件装配型架的初步设计。4. 模线设计员根据理论图绘制理论模线。1957年1月底苏联整套运-5飞机图纸、技术条件到厂。2月1日起,翻译人员和设计员投入紧张的翻译、审校、描图晒发工作。在苏联安东诺夫总设计师的代表斯米尔诺夫的帮助指导下,于4月3日全部完成。
审校协调中,设计人员提出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如雅克-11冷气瓶用在运-5飞机上;利用雅克-11螺旋桨整流罩底盘和锁圈,将座舱左侧电加温改为暧气加温;选用国产优质锁代替苏制旅客舱门锁;以及考虑到运-5下外襟翼和副翼结构对称特点,对个别翼肋稍加修正即可节省一套型架等,都得到了斯米尔诺夫的同意和支持。这些都体现了飞机设计人员吃透资料又不迷信资料的创新精神。与审校图纸同时,模线设计员投入了外检及结构模线的绘制工作,至4月15日止,绘制结构模线153平方米218块,圆满完成绘制任务。随着产品图纸陆续翻译晒发,工艺部门组织本厂及外厂支援的工艺人员,以及南航、北航来厂实习的师生,展开了工艺文件的修订、编制工作。从3月15日至5月3日,修订了指导性工艺文件,编制工装定货技术条件2391项,零件和装配工艺规程6960份。工装设计工作从3月18日全面铺开,至5月10日,完成工装设计2391项。设计中对较大型架、模具、夹具、设备等采取设计员介绍设计方案,有关设计员和工艺员共同讨论的方法,确定这些工装的主要结构。重大问题还要与苏联专家研究商量。机身切面模型的设计,采纳了来厂帮助工作的112厂劳模陈阿玉的建议而独具特色,即按切面模型厚度增划机身隔框第二切面,第一第二切面取制夹具样板,中间加置木块组合而成切面模型,再以样板外形为准塑制外形。这样的结构协调精度度,制造使用都方便。安装平板设计时,在消化苏联标准化资料的基础上,改进了结构,减轻了重量,方便使用,体现了工装设计员的独创精神。
试制的第一仗是工艺装备制造。运-5试制工装制造特点是项目多、任务重、周期短,重点是样板和型架。由于提前进行了工装标准件的制造和储备,减轻了试制的不少压力。木模样板车间从3月1日至5月30日完成了样板11352块。在加工机身外检和夹具样板时,想方设法解决了大尺寸钢板对焊后的平面度问题。型架车间从3月5日至8月30日共完成型架和标准工装143项。制造中使用了型架装配机、划线钻孔台,并使用快干水泥固定型架元件,使用甲醇水泥进行型面复制移形,使用了Theo-2秒读经纬仪,HA-1精密水平仪安装组合式型架。在应用这些方法制造过程中,车间工人和工艺员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如10米多长的机身型架梁在型架装配机上的移位安装问题,客货舱门的外形塑造问题,座舱骨架样件的制造问题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进一步掌握了基准孔工作法,也提高了技术水平。零件制造中着重解决了座舱骨架变形和掌握发动机架的焊接技术。主要是改进焊接和校正方法,把有关参数记入工艺规程,从而保证了装配协调质量。部件装配是飞机试制的重要阶段,副总工艺师徐培麟、工艺科长徐贻庭带领装配组全体人员,深入生产现场解决装配铆接中发生的技术问题。
部装车间对关键部件、关键工序采取措施,专人负责。零件一到,生产工人就不分昼夜争分夺秒进行装配;生产调度人员和型架车间工人全力以赴配套零件,抢修型架故障。前方后方配合紧密,促进了整个部件装配工作顺利进行。总装车间经过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于1957年10月初总装出第一架作静力试验用的032002号运-5机。因320厂静力试验室和设备条件不具备,于10月10日将其发往沈阳,委托112厂进行静力试验。同时派静力试验室主任吴家粹等协同112厂静力试验室主任刘昌琼共同完成此项任务。试验工作从10月18日开始至11月27日顺利结束。112厂静力试验室对320厂首批静力试验做出了具有足够强度的符合使用条件的结论。
总装出的032001架运-5机进行了工厂试飞和国家鉴定试飞。两项试飞的试飞员都是陈达礼。共飞行13次48个起落,空中飞行时间32小时。试飞结果证明,320厂试制的零批首架运-5机,其性能符合苏联资料所规定的要求。由主任委员王秉璋、副主任委员刘鼎、沈图等15人组成的运-5飞机国家临时鉴定委员会,对320厂试制的运-5飞机进行了全面鉴定。1957年12月23日,国家临时鉴定委员会鉴定结论认为,320厂试制的运-5飞机是合格的,可以进行成批生产。320厂试制运-5飞机获得了成功,而且比部局要求提前了一个季度。这是学习苏联经验与创新相结合的胜利,是自力更生走自己工艺发展道路的胜利,是飞机工厂互相支援大力协同的胜利。运-5飞机试制成功,标志着320厂飞机制造技术跨进了独立自主的新阶段。其决策和做法对后来机型试制和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工作风格和传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