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杨师厚是什么孤胆英雄,他虽说是来见了朱友珪,但背后还跟着两万多陆军。朱友珪吓得急忙给杨师厚钱财,然后又是酒又是肉地将他打发走。从这以后,朱友硅更加惧怕杨师厚,总是担心他要谋反。可这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杨师厚就是不谋反。
但朱友珪的这种恐惧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他的恶劣行径遭到了后梁上下的咒骂。他的弟弟朱友贞准备把他踢下龙椅,自己坐上去。
密谋中,朱友贞的幕僚赵严向主子进言:“想要成为皇帝,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招抚魏州的杨师厚。他如果同意,此事必成;他如果不同意,即使你把皇帝干掉,你的皇帝之位也会转瞬即逝。”
于是,朱友贞就派了人去找杨师厚,杨师厚跟他的部下装孙子:“当初朱友珪谋反,我就应该立即去讨伐他。如今,又有人谋反,我忠诚一生,该平叛才是。”
他的部下立即说道:“朱友珪是儿子,但却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他又是个臣子,又杀掉了皇帝。这样的人,人人都有理由诛了他。您想想,朱友贞是准备替天行道,此事必能成功。如果您现在不做点什么,到时候他们掌握了天下,您该怎么办?”
杨师厚下令:“王舜贤速去洛阳与朱友贞商量有关事宜!”
然后又派兵进京,在滑州驻守,以阻挡有可能帮助朱友珪的援军。朱友珪很顺利地就被兄弟朱友贞干掉了。
朱友贞一登基,就封杨师厚为邺王,并且,在诏书中都不提其大名。这是无比的尊重,但朱友贞并不敬重他。虽然他遇到任何事都找杨师厚商量,但这并不是敬重,而是惧怕。
五代时期,想让一个人敬重另一个人,简直比登天还难。
杨师厚手握重兵,镇守魏州,一举一动关乎后梁命运。他在,李存晶便不敢进攻河北、他在,朱友贞只好提心吊胆。
一把悬在头上的剑给人的恐惧感要远比一把飞来的斧子大,杨师厚就宁愿做那把剑,绝不当斧子。
要知道,在五代时期,兵强马壮就能当皇帝。但这句话在杨师厚身上似乎偏瘫了,杨师厚在魏州虽然大谋百姓钱财和性命,但对后梁却是忠诚得很。他虽然把魏州搞得比皇城还要堂皇,但他依旧自认为是梁朝大将。
难得,五代时期能有这样的人,简直就是可贵!
杨师厚为什么让后梁两个皇帝都惧怕?主要就在于他手中的军队。杨师厚为什么不当皇帝?大概缘于朱温对他的知遇之恩。
杨师厚真正的发迹是从跟朱温开始的,朱温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善于用人、敢于用人,这是他能成为皇帝的原因。杨师厚在李罕之手下、在李克用手下都没有被重视过。这里的原因也不必细说,一个人成功往往有很多偶然因素,当这些偶然因素促成一个人的成功后,每个人都会把这些偶然当成必然。
杨师厚说得好,我20多年来东杀西拼没有对不起朱家。他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因为朱温偶然对他的提拔,他把这当成了他成功的必然因素。
为了报答这种必然,他把“忠诚”投给了朱家。即使这种“忠诚”只是对朱温一个人而言。
杨师厚在五代时期是一个很特殊的人。首先,他对唐朝没有一点留恋;其次,他对梁朝也没有一点好感,但绝无背叛的心思。也许,在他看来,他手握重兵就是要保护好自己和让自己逍遥。他大概也明白,皇帝对他有所忌惮,但是,皇帝拿他没有办法。
中国历来功高震主的武将都不得好死,原因就是这些武将有纯粹的“忠心”,这种忠心是狗一样的“忠”,而不是明晰道理的“忠”。
朱友珪想要杀他,如果他是忠臣,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可他偏不这样,他带领军队去见朱友珪。
可他又是个忠臣,因为从他掌握后梁的主力部队直到他死,他都没有想过要反叛后梁的任何一个混账皇帝。
五代没有“愚忠”,这是中国纲常的一个大进步。但是,皇帝不能让这种进步一直向前发展。就在杨师厚死后不久,朱友贞怕再出现一个杨师厚,便把魏州分为二镇,他想把杨师厚的兵力分散。可杨师厚的士兵并不吃这一套,“银枪效节军”不听指挥,一股脑地投降了李存晶。
河北就这样失掉了,朱友贞在不久后也付出了身死国灭的代价。
在杨师厚看来,我为你打天下,我很规矩地享受我该得到的福分,这是应该的。但你若想杀我,那绝对不行。
(责任编辑:楚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