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抛出的最后通谍,是根据《辛丑条约》的。但执政府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辛丑条约》中只规定中国军队不得封锁大沽口炮台,却并无禁止中国军队封锁海岸线的条款,于是就此进行反驳。在整个事件中,段祺瑞执政府没有进行过一点让步。而此时,学生们已经声震云天了。很显然,沟通方面出了问题,但群众的不理性也是问题。反倒是此时的冯玉祥,迫于国际压力,却准备接受列强的条款,他提出的条件几乎是无条件。
因此,学生拥护的爱国将领冯玉祥,实际上才是卖国贼。冯玉祥感到了两方面的国际压力,使他无法应付,于是通电下野,来了一个以退为进,取道蒙古,出走苏联。很显然,他的下野是假下野,不出一年,他就又回来了。领导游行的李大钊被通缉,只好躲入苏联大使馆。
1927年,张作霖知道苏联大使馆中有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于是赫然进行查抄,拉走了几大卡车的情报资料。90年代苏联解体后,这些资料解密,人们才发现,原来苏联比日本还要处心积虑,那些材料实在令人触目惊心。也正因理亏,苏联才不敢对中国进行报复。而李大钊,在章士钊、杨度等人的通风报讯下没有逃跑,只怕是太过相信苏联大使馆的实力了。
李大钊和陈独秀不同,陈独秀对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做法是持有相当的反对态度的,而李大钊是比较积极地在遵命行事,包括以共产党员身份加入国民党。事实上,他是当时国民党北方党部的主要负责人,其国民党色彩与共产党色彩只怕不相上下。他只是张作霖查抄行动的意外收获,但他之被枪毙,只怕是因为他国民党员的身份,而不是共产党员的身份。
教科书中写道:是张作霖和蒋介石勾结,杀害了李大钊。事实上,在北京名流包括张学良等人的求情下,张作霖本来是要赦免李大钊的,但是前线的张宗昌等人异常愤怒,发电报说,我们在前线跟北伐军打仗,您却在后方放走他们的要员!“他们”,自然指的是国民政府!
鲁迅的文章,是文人的文章,是社会的良心,但不是符合法律精神的逻辑推理。结论是:苏联和日本的坏,是不相上下的;冯玉祥不仅是三姓家奴,还是卖国贼。段祺瑞被吴佩孚打出北京,却和吴惺惺相惜;吴佩孚和张作霖把他捧出来做国家元首,他却对冯嗤之以鼻!段是个直人!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冯倒戈被动政变,吴佩孚从天津逃走,段祺瑞致以安慰,并指点去路,而吴佩孚则把自己的辎重全部留给段。吴段的关系很有古风!
1924年冯玉祥北京政变:
有国际因素。 冯玉祥本来被吴佩孚推荐为河南督军,但冯一到任,就把吴的一个亲信宝德全给杀了。吴要报仇,冯便跑到曹锟那里去撒娇,并托人给自己说情,结果曹锟这个忠厚长者(公认的,可以说是现代刘备)真把他给保下来了。
因此,冯玉祥虽然不能再做河南督军,却负责北京地区的防卫,成为卫戍军的总司令,这样就埋下了政变的伏笔。曹锟是东郭先生!张作霖勾结冯玉祥,许以重酬。 冯玉祥向吴佩孚讨价还价,要求消灭张作霖后自己做东北的一把手。
吴佩孚认为东北必然要与日本人发生利害关系,直言冯不合适,但又说国家名器有的是,一定会让焕章(冯玉祥的字)满意。冯很不高兴。吴佩孚四照堂点将后,冯玉祥就要求派发军饷。吴佩孚说,为什么其他部队都没有索饷,就你的不对索?
但还是给了冯许多军饷,因为吴知道冯不好管理,怕他闹事。吴的军队是铁军,是绝对不会出现临阵索饷这样的事情的,但冯的部队跟吴不是一回事,虽然都属于直系,但直系内部向来有保、洛之别的。冯玉祥部队的战线布置是宝塔式的,也就是越往前兵越少,可见其已有政变的想法。冯玉祥忌惮吴佩孚的军事能力,因此一直没有下定最后决心。
但吴佩孚在前线督战时,需要冯玉祥的部队跟进支援,让秘书发了一个电报。这个秘书在电报中有“成败在此一举”一句,冯玉祥因此认为吴佩孚有麻烦,赫然班师回京政变。这实在是令人不齿的行为!吴佩孚的军事部署没有错,但除了冯玉祥有异心外,他寄以厚望的海军司令温树德竟然没有执行偷袭葫芦岛的计划,从而造成战局被动。
本来吴佩孚以为自己在四照堂喝茶下棋就可以赢得战争的,此时只好驾长车赶赴前线,他一到前线,直军军心大振,战局有所扭转。就在此时,冯玉祥政变了。吴的部下要求枪毙那个秘书,被吴拒绝。吴佩孚还精通海军作战,这个往往被人忽略。所以说,一代将才毁在冯玉祥的手里,也是中国一大损失。
冯玉祥回北京后,对曹锟实在是太过分。曹锟可是他的大恩人!他先是杀掉了曹锟最宠幸的一个佞幸,事实上这个人是无足轻重的,冯杀他只是为了夺他的巨额财产。接着,冯又逼死了曹锟的弟弟曹锐,目的也是为了抢钱。因此,论人品,冯玉祥是绝对无法跟吴佩孚比的。冯玉祥和东陵大盗孙殿英第一次见面就惺惺相惜,说:“兄弟,我不如你,我革活人的命,你却能连死人的命都革了!”可见人以类聚!把溥仪赶出紫禁城的就是冯玉祥. 赶傅仪是为了偷卖故宫里面的文物!
冯玉祥和孙中山有一比,孙中山为了能够推翻清朝,筹备军费,四处化缘,跟欧美日列强借款的条件,完全可以说是卖国条款。孙中山做事情也是东一榔头西一锤,用了这个军阀,被人家背叛,然后再换一个。虽然如此,也不能说孙中山道德低下,政治家为了更大的目标,往往会放弃一些东西。但不能以此偏废。孙中山为什么要把皇帝让给袁世凯呢?不是他伟大,而是当时他建立的临时政府,跟袁世凯没有抗衡的实力。
而且由袁世凯来顶替掉满情政府,当时看来是最快,也最少流血冲突的方案,当时如果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恐怕只有袁世凯了。不是孙文让不让的问题,他没有跟袁讨价的资本。经济和军事上,孙文都没有和袁抗衡的实力,因此,孙文当时只是挂名的临时总统,实际的总统是袁。
(责任编辑:楚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