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英明秦始皇:超前领先的“法”字治国(一)(2)

2009-12-31 10:2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一元一
商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或作“御庶子”)。公叔痤临终前将其推荐给魏惠王,惠王却没有用他。卫秧闻知秦国孝公发布求贤

商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或作“御庶子”)。公叔痤临终前将其推荐给魏惠王,惠王却没有用他。卫秧闻知秦国孝公发布求贤令,便脱魏去秦,向秦孝公说明变法强国的利害,孝公听闻卫秧所言大喜,但一些秦国老臣如甘龙,杜挚等不先赞成变法,为此作出重重阻挠,甚至广播议论,认为“智者不变法而治”,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孝公力排众议,拜商鞅为左庶长,下令推动秦国变法改革,与其他六国相比,同样的变革制度在秦国却能得以施展除国君的支持外,卫秧制定出来法家的严苟律法也有效保证了,变革措施的进行,提倡“法制大于人治”这就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政治上的较早实现。(反观现今中国,领导的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一纸批示就可以减免刑罚或者重判,二千年前的秦人对法的理解意识竟然比两千年后的我们更加深入,不免令人汗颜)变法因处罚了一班王公贵族而变得顺风顺水,可以说商秧的变法相比其他几位不见得就更为优秀,可是,有法家治国思想的推动,秦国的变法成功也就不那么偶然了,至此,秦国国力日盛,从边陲小国一跃成为富庶之地,为日后秦王政一统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至于秦王政,有人说他的性格比较极端,我想这是跟他从小的生长背景有关: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原是吕不韦的房妾,吕不韦出于政治目的将已怀孕的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典故“奇货可居”便由此出,后来赵姬生子政;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嬴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从此嬴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政治生涯。

对于赢政来说,最熟悉的女性最莫过于母亲了。在秦始皇3岁的时候,父亲异人将他们母子作为人质留在了赵国。母亲赵姬曾是吕不韦的姬妾,所以“两个父亲”的传言一直伴随嬴政的成长,再加上赵国人的唾弃、鄙视都让年幼的秦始皇对母亲———这个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充满了爱与恨的复杂感受。

秦始皇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出生在赵国一直到9岁,这个阶段正好是一个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无法发展出对远在秦国父亲形象的认同,也无法发展出对母亲形象的认同,更无法发展出对仲父———吕不韦这个也许是亲生父亲形象的认同。这些复杂的状况造成了秦始皇复杂的心理感受。他必须依靠唯一的女性———母亲才能生存下来,他却又鄙视和讨厌自己母亲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造成了他幼年心灵巨大的创伤。所有的这些创伤带来的不良情绪都会投射到母亲———这个唯一的女性身上。

所以,才有后人评击始皇,禁锢女性权利的史实记载,讲一个小故事比如至今流传的秦始皇《会稽刻石》文字,给后人留下了他首倡节操的证明。据历史记载,秦始皇在临死前的公元前210年,在全国各地巡狩。

当他走到今浙江一带时,得知当地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经常发生逃婚事件,妇女死了丈夫可以再嫁。他认为这不符合封建道德和法规,便命人把诏令刻在石头上,不许再发生类似行为。

这便是所谓《会稽刻石》。其中有这样几句:一、“有子而嫁,倍死不贞”,意思是指责那些再嫁的寡妇:带着儿子改嫁,这是背叛丈夫的不贞行为。又说:“妻为逃嫁,子不得母”。意思是,女子如果因为不满男方而另找对象,是淫荡的伤风败俗的行为,将来她的儿子都可以不认母亲,别人发现了杀掉她也无罪。秦始皇在《会稽刻石》中还明确表示:妇女守贞绝非一件普通的小事,而是关系天下“嘉保太平”的大事。

这事以现在看来比较极端,但“妇女至死守节”的正是,赢政称帝过后焚书坑儒的儒家思想首倡的,关于儒家的看法,我们稍后再提。由此看,赵姬,吕不韦及后来的嫪毐便是成就秦王政极端性格的最重要的三个关建人物。

平六国,励军功是关键,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秦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

二十级爵:一级为公士,二级为上造,第十九级为关内候,二十级为彻候。据〈汉书〉记载:“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

看到没,这就是秦国的军功制度,军士通过战功可以做官,甚至可以当将军,荣华富贵,衣食无虞,而且家中有人是奴隶的还可以通过战功为他们正名,面对敌军战阵,在于秦国将士眼里,那就是富贵,因此每次大战在即秦军求战情绪很高,战斗意志高昂,还有一点,最为重要:“秦人善于外战,而耻于内斗!”

而看看自汉代以后直至现在,对外如绵羊,对内如猛虎,对外作战攘外必先安内,何谓安内?那就是剿异,近代的蒋委员长就是这类理论的忠心拥护者,其内乱之危大于外患之祸,让中国二百年来就是散沙一盘,一盘散沙。而秦军将士上下同仇一忾,依法论功,赏罚分明拧成一股的力量能把任何坚硬的盘石击得粉碎!

反观其他六国,那就是一班奴隶组成的军队,没有奖励,他们上战场是被逼来的,他们打赢就为活命,而跟凶狠的秦军对阵,死搏还不如逃跑来得希望大些,可以想像,两军对阵,自已的士兵还没打就惦记着往哪条路跑,逃生的希望大些,而秦军的士兵每个人眼里冒绿光,磨刀霍霍,其战局可想而知,往往都是一触即溃,或不战而降,长平一战,白起坑杀赵军二十万,使六国中最强的赵国撤底的没了抗衡秦国的可能,更使,各国闻秦军色变,“虎豹之秦”因而得名。

(责任编辑:楚吟)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