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的骑兵在初九早上抵达汴州城下,这在中国古代史上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上千公里路途,4天半的时间跑完,路上还有起伏的山峦和黄泛区,还要一路消灭守军,边打边行。突厥骑兵真是有本朝太祖要求的“连续作战”精神,“来之能战、战之能胜”。5000人不离鞍,目不交睫,疾驰4天5夜,估计在汴州城下,已经有上千人掉队,而且士兵疲乏到极点,已经是强弩之末。
但是在初八的时候,垃圾朱友贞得知唐军已逼近汴州的确切消息后,绝望至极,居然毫无抵抗勇气,命令近侍杀掉自己(连自杀都怕疼,朱温总算也是枭雄,居然生出的儿子都这么面)。
初九早晨,李嗣源的骑兵到达汴州城下,猛攻北门即封丘门,当时汴州城里如果真的要抵抗,拉出四五万军队不成问题。结果因为皇帝在前一天已经自杀了,已经没有抵抗的理由,大臣王瓒不得已开门献城投降。同一天,李存勖也率兵赶到(率亲兵突进,大部队扔在后面),从西门领兵进城。后梁文武百官列队迎接,李存勖安抚众臣,大部分官复原职。
段凝是在十二日得知汴州局势危急后,才率兵回援,此时大boss朱友贞早就死得不能再死了。部队行到封丘(今河南封丘)时,传来首都失陷的消息,便率部投降了唐军。后来段凝又重金贿赂李存勖的皇后刘氏,不但未被治罪,反而得到高官厚禄。
李存勖奇袭汴州的计划,从初定到全部实施,前后仅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长途奔袭速战速决的著名战例。后唐真正投入的兵力总共只有5000人,却击败了拥有10万大军的朱梁政权。我想起小时候有一次玩四国大战,对手一家军长师长都全的,我只剩连连排排了,结果那小子太嚣张,大子都跑到外面,军旗下营空虚,被我一个工兵挖了军旗,当时真是爽利无比,李存勖的这场战役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后唐胜利的原因
1、李存勖的才能不容置疑
李存勖在父亲死后整顿军纪收揽民心,巩固后方,从而提高了国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李存勖还善于重用将领,如周德威、李嗣昭、李嗣源、李存审等人,都是勇猛善战的大将,他都赋以重任,特别是李嗣源,总是派他做先锋,屡建奇功。
对文臣也是如此,重用忠诚而又有谋略的张承业便是一例,张承业不但保证了军队后援,还曾协助李存勖除掉了李克宁叛乱,巩固了他的地位。相比之下,朱温父子却逊色得多,朱温随意兼并河北诸镇,滥杀无辜,导致合兵地区归附唐军一方,弱己强敌。他的儿子朱友贞真像他说的像猪狗一样无能,不懂用兵之道,更没有雄才大略,危难之际不善用人用将,终于将自己和后梁一起推向了灭亡。
2、战略上极为先进
在古代,骑兵的机动力具有重大优势,突厥人擅长使用骑兵,而李存勖更是使用骑兵的高手。他善于扬长避短,充分利用骑兵野战优势,避免攻城消耗战,总是诱敌出战而予以歼灭。用骑兵直捣汴州更是最大限度发挥了骑兵奔袭的优势,在奇袭途中,他不分一兵一卒,不恋战,不守城,直捣目的地,一举成功。
四、战役的影响
朱温所建的后梁至此被后唐灭掉,晋梁争霸前后总共十七年的时间,最终以唐胜梁霸而告终。唐朝复辟成功,李存勖兑现了对父王的诺言。当然这个唐朝非之前的唐朝,沙陀的后唐和鲜卑的大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沙陀时代就此来临,虽然李存勖后来因为宠信伶人失去政权和生命,但之后统治中国的都是其部将,或者是沙陀武装集团的成员。李嗣源、后晋石敬瑭都是其部将,建立后汉的刘知远则是石敬瑭的部将,而郭威柴荣则是刘知远的部将,赵匡胤则是柴荣部将。直到北宋为止,无论胡汉,出身都是沙陀武装集团。当然,从李克用时代就开始的沙陀汉化政策,经过数十年努力,到北宋建立时,沙陀和汉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责任编辑:楚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