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义熙伐蜀与晋末政局的形成,燃起南北朝时期社会大动荡(二)(2)

2010-01-13 10:2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在基本控制梁州以后,杨盛即遣使至晋,与东晋恢复了交往。 这是仇池杨氏自东晋太元十九年(394年)桓玄之乱时与晋绝交十三年后的再次通问,对东晋

在基本控制梁州以后,杨盛即遣使至晋,与东晋恢复了交往。这是仇池杨氏自东晋太元十九年(394年)桓玄之乱时与晋绝交十三年后的再次通问,对东晋而言,无疑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杨盛此次通问,显然仍以藩属的名义进行的。尽管东晋当时并没有经略梁州的实力,但还是很快就作出了反应。鉴于杨盛以藩属名义通使,东晋政府遂以之为都督陇右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给予极大权力。“征西大将军”之号,可能隐含有对付谯纵之含义;开府,则是赋予其自置僚佐的权力,苻宣行梁州刺史就是杨盛直接任命的。此次通问,对于东晋政府和仇池杨氏来说,虽各自打算不同,但于双方都有所得。仇池只是名义上称藩于晋,实际却是梁州地区真正的权力行使者,东晋政府只能通过承认仇池藩属而从名义上拥有梁州,其地的具体统治措施只能由仇池杨氏决定。这个政治合作的结果,是东晋得名而仇池得实,这个结果是由当时各种条件所决定的。名实俱得对东晋来说,显为不可能之事,而杨盛则表现出政治上的务实作风,得其实便不求其名。当然,东晋得其名,也并非全无政治上的实际意义。杨盛既称藩,则对益州谯纵而言,就成为一种潜在的军事压力,利用杨盛扼制益州势力的蔓延,就当时东晋国力、政局等情况来看,更为实际也更为有效。

东晋与仇池杨氏能够在梁州问题上形成政治上的合作关系,原因较多。而与二者要对付共同的敌人——后秦姚兴,也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这是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对仇池来说,后秦为妨碍它控制汉中地区的最大势力,是它经略益、梁地区军事上最有力的竞争者。而对于东晋,后秦则是北伐的对象之一,尤其是北伐关中的重要打击对象。抑或可以说,正是这一殊途同归的打击目标,使二者在这一地区问题上成为政治上的合作伙伴。而其后的事情也表明,这个合作,对双方都有积极意义。对于仇池,它在其后同后秦争夺汉中地区控制权的军事斗争中,日占上风;对于东晋,这个作用的表现要更为曲折、隐晦一些。由于谯纵没能兼据梁州,所以在朱龄石攻蜀时,他竟无法后撤梁州,而只有死路一条。再往后,刘裕北伐关中,顺利地打到长安,与益、梁底定,杨盛从侧翼进攻,牵制了后秦的兵力,也大有关系。

根据以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是因为义熙三年杨盛恢复了与东晋的藩属关系,所以当义熙九年朱龄石讨平谯纵之后,杨盛便召回苻宣,将梁州还给东晋。

这里需要讨论的是,索邈成为梁州回归后首任刺史的背景。因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地方官任命问题,在这样一种特殊形势下,任命这样一个特殊地区的行政长官,显然更应从政治全局的角度去考虑。

我以为能够出刺梁州,当时须满足以下条件:首先要是刘裕放心的人选,最好为其心腹。其次必须得到杨盛认可。再次,他还要对西北一带风土人情比较熟悉,能够应付当地复杂的民族问题。经过分析,索邈符合上述条件。索邈是否刘裕心腹,史无明言,但卢循进寇江陵时,刘裕“遣淮陵内史索邈领马军步道援荆州”,在较为重要的军事行动中被委以此任,必得刘裕信任;又,索邈在苻宣刺梁时,曾寓居汉川,史言索貌因与别驾姜显有隙而避走他乡[2](P3663),因此索貌当时为苻宣僚佐可知,否则言其与姜显有隙这句话就没有任何意义。索氏既曾为苻宣僚佐,以其为梁州刺史,当然就易为杨盛接受。又,索邈出自敦煌著姓索氏家族,曾在西北一带生活相当长时间,对于当地风俗人情、自然概况比较了解,且索氏既为敦煌大族,那么在西北一带必然有一定影响,因之索邈与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之间的来往当为极可能之事。我以为正是这样一些因素,构成了索邈出刺梁州的背景。

益、梁地区的底定,尤其是梁州回归以后,使得东晋在这一地区的军事活动得到仇池杨氏的积极配合,进而将益、梁建成北伐的西部基地,这是益、梁地区在时局中所起作用的最明显表现。这个作用很快就表现出来。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北伐后秦,一举攻克长安。如此顺利,与杨盛出兵攻击祁山,牵制了后秦的兵力有着极大关系。我们虽未见梁州出兵的直接记载,但梁州索邈派兵参与杨盛的军事行动,却并非全无可能。

谯纵割据集团的覆灭,益、梁地区重入东晋版图,对东晋及其后的南朝各政权来说,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从此,南方基本上控制了这一地区。这是因为,南方与北方抗衡的最大屏障为长江天险,益、梁尤其是益州,为长江天险的西端,若益、梁不保,则长江天险顿失。这就要求南方政权必须时刻注意对益、梁地区的经营,以确保长江天险。正因此,南北朝时期的益、梁地区基本上控制在南朝的手中。直到梁末“侯景之乱”,益、梁为西魏夺取,江左政权才失去了西南一隅。其后,陈朝虽也曾试图夺回益、梁,但未获成功,这一地区从此被北方控制。这样,南方便失去了长江天险的屏障,南北之间长期相持的均衡局面也就从此打破。南方政权在南北对峙中的失败结局(陈为隋所灭,只是其表现形式而已),其实从梁末失去益、梁的时候,就已经注定。

从北朝方面来说,南伐需要寻找突破口,从东方突破长江天险的努力,多次无功而返。而南方为确保长江防线的稳固及北伐的需要,又常常主动出击,将战线推至江淮之间、甚至淮河以北。双方在这一地区的相持局面,短时期不会呈现北方占优的态势。基于此,北方便将目光偏转向长江上游的益州,不断对益、梁用兵,或扶持羽翼以扰动南朝在此地的统治,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势力渗透,力图夺取益、梁,从而获得顺流的优势,从上游给以荆、扬为根本的南朝施加压力,以取得对彼方的军事优势。

另外,在南、北之间两属不定的仇池杨氏,也利用南、北政权对这一地区的特殊政策及该地区复杂、微妙的形势,不时在益、梁政治舞台上穿梭,以取渔人之利。而民族构成的复杂、宗教信仰的狂热和多样、土著势力的不断变乱、流民的移入徙出等因素,更使得原本就不平静的益、梁地区愈加动荡,以至于形成了蜀人“乐祸贪乱”的看法。所以,谯纵割据集团势力的平定,益、梁重归东晋版图,并不意味这一地区从此太平无事。随着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以及南北双方在这一地区争夺的日渐加剧,益、梁一带的局势更加动荡,战火愈炽,民变日频。当然,这个纷乱的局面,与南北朝时期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背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责任编辑:铭史为鉴)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