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学术界尽刮翻案之风,从谈秦桧不奸到论管叔不逆,从证慈禧民主到辩袁世凯爱国。当然百家固须争鸣,学术才可百花齐放,偏听偏信史述,不如无史,历史就是要在辨证中去领会精神与教训。但细细品味其中某些论据论述,则不能不讶其浅陋而叹其幼稚。
近读杂志报刊上多有为赵括翻案而贬廉颇者,无非是赵能廉庸之类。初读尚觉观点独到,论据有力,不拘泥于世俗偏见,具有探索精神。但渐渐越读越多,随便翻翻某历史杂志就能翻到这么一篇,始烦其忸怩作态、自作聪明。
且说这一篇跟风文章《纸上再谈长平兵》,文中观点实在不敢苟同。在下才疏学浅,只因自幼喜好古代军事与历史,为一阐自己观点,也敢斗胆冒昧“纸上谈兵”一回。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乃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著名战役,秦将王龁对赵将廉颇。“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根据敌强我弱、数败之下士气不济的情况,采取坚守不出的战术。
且不论廉颇资格老不老,将名显不显,单就秦国军力来说,自商鞅变法以来,秦人尚武成风,国库充足,担当七国之首毫无争议。就有史可查之役,秦国战绩达到近85%的胜率。从春秋始至战国末,东方六国彼此互相攻伐有输有赢,霸主之位轮流坐,却从没有哪一位霸主靠自身实力压制过秦国——春秋五霸如是,后来的六国之首赵国也如是。阴晋之战、阏与之战等等,以六国之名将杀败秦国无名下将的胜利,屈指可数!所以莫自作聪明,美辞大褒赵奢多智,慨叹廉颇有勇无谋,却不知赵奢阏与遇白起、王龁,尚敢妄言必胜乎?
廉颇死守是在“初战数败”的前提下而做的无奈之举,败不可耻。以刚烈敢言诸称的蔺相如尚论“秦强而赵弱”,赵弱已是不争的事实。弱则弱矣,关键是怎么在处于下风的形式下把握住渺小的胜利机遇。
《纸上再谈长平兵》一文似乎极其肯定赵兵胡服骑射的战斗力,并断言“长平大战前的赵国,哪一次大战不是长途奔袭、快马野战、以攻代守,最终取得了辉煌胜利?” 换言之廉颇放弃野战而代以攻防战是“扬短避长”,慢性自杀。 果真如作者所说赵国的强大骑射部队都是靠野战以攻代守来获得胜利的吗?只有在2000多年前没有马蹬的时代,你能想象平常以务农为主的赵国农民参军后骑着光溜溜的马提枪冲锋陷阵吗?既然是“胡服骑射”当然主要看在骑射的功能上。事实上在那个时代以务农为主的中原国家不可能大批量地生产良马,也不可能大批量的生产骑兵为作战主力。作为赵国精心培养起来的“骑射”精英都生长在边境草原,怎么可能会像匈奴一样代替步兵成为战时的阵营核心来与秦兵作战?
我们先来看一看赵国长平之战前的诸多战役,有哪几起是“长途奔袭、快马野战、以攻代守”的吧。
李牧代雁门之战以16万大破匈奴10万。首先,李牧的这16万兵马里只有13000骑,并非主力,其余还有战车1300辆,精锐步兵5万,精锐射手10万。13000骑兵,不是横刀跃马,而是弯弓搭箭,当然迂回穿插极其重要,而且掌握着战场胜败的关键,但谈不上主力。李牧作战并非是“快马野战、以攻代守”,而是相反地以守协同,中央战车与步兵采取守势消耗敌人,两翼弓手大量射杀匈奴骑兵,然后才是骑兵奔袭到后方包抄后路。可以看出这非但不是“以攻代守”,而是防守反击战。
赵奢阏与之战,先是出邯郸30里即筑垒扎营,按兵不动,传令军中:“有敢于谈及军事者,一律斩首”。秦军一部进屯武安(今湖北武安西南)西面,击鼓呐喊,欲诱赵军援救武安,钳制赵军,而赵奢发兵万人抢占阏与北山高地。秦军后到,攻山不下。赵奢待秦兵疲惫之时趁势居高临下猛击秦军,阏与守军出城配合腹背夹击,这才大胜秦兵。这是一场更明显的以逸待劳的防守反击战,且不论此次战役赵奢用了多少骑射部队,在此山地战中骑兵部队的作用实在不敢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