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赵国的两场著名战役可看出,赵国的大胜并非一味的长途奔袭,没有坚强的步兵做防守,再厉害的骑兵也做不了主力。谁能想象骑兵尚未迂回包抄的时候步兵溃如山崩,还能打什么“快马野战、以攻代守”?守且不行,妄论以攻代?谬论!
《纸上再谈长平兵》也承认赵兵在山地失去了骑兵优势。但廉颇并非钟情于阵地攻防战,实在是以弱敌强的无奈之举。反观秦兵呢,难道秦兵真的是“以重甲步兵闻名于世”,把攻防战看做是得心应手的看家本领?来看看秦国历史上不多的几次大败,从吴起的阴晋之战到赵奢的阏与之战,从廉颇邯郸防守战到联军函谷关败秦,从无不是秦军在攻防战时久拖不决而马失前蹄。可见秦兵虽有锐兵但并不在攻防战上拿手。廉颇施以“高筑壁垒,坚壁清野”战术,据然说秦兵“对赵军骑兵实施分段切割,穿插封锁,各个击破,正好对症下药,游刃有余。”笑话了,赵军再傻也不会傻骑马守城吧。既然是“游刃有余”又何必攻打两年连攻不下,而用范雎之计使得赵国换将?志在必得的时候还要换个打法,那不是吃饱了撑吗?依我看,事实是“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正应在赵兵才对,秦兵虽猛,却也无可奈何。
《纸上再谈长平兵》作者一再强调廉颇“勇则勇矣,不知勇谋”。唯一论据,在于初战不利时黔驴技穷,未见一个卓越军事将领的惯常出手的锦囊妙计。该作者把战事当过家家了——他所崇拜的赵奢、李牧,一个是占高地防守反击,一个是防守数年不战以逸待劳,即便是王翦领60万虎狼之师攻楚也整整一年坚壁不出。廉颇坚守不出是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名将遇见类似情况时都会采用的办法,以不变应万变,远道而来的秦兵初战告捷当然应该避其锋芒,待其士气渐渐瓦解,坐观成败的东方五国很有可能在秦疲惫交加的时候反戈一击,那时候正是里应外合的最佳时机。后来的廉颇邯郸保卫战,李牧的一却秦军,无不是“避其精锐、击其惰归”之策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战争不是做戏,战术需要经过严谨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实施,计策不是玩游戏一般一分钟一个顺手拈来。作者偏要廉颇学那《三国》中诸葛孔明一计接一计,使完“火烧上党”再来个“空城计”,岂不要笑杀读史人?如果换作者来代廉颇为将,计将安处?
再谈秦赵两国的后勤。《纸》作者高谈阔论,发明般指出秦军的后勤补给都在野王囤积,廉颇如果“不一叶障目,死盯着眼前的那片死生之地”,而采用“发挥阴山良驹远征奔袭,施展骑射之威的理想战场”,一定能够在战争之初就让秦兵破绽百出,打一场声东击西的漂亮仗。又怪廉颇为何不发动赵韩两国群众实行“游击战、麻雀战、骚扰战、运动战”,死抱着令人不齿的阵地战。
作者字里行间透露着无知小儿之见!莫以为人人皆袁绍,只有自家为曹操。且不说凭什么认为秦兵一定会手忙脚乱地放松警惕让你放火烧粮,骑射小规模游击骚扰、大规模合围配合主力尚可,要单独行动无疑于以卵击石。别忘了秦国自游牧民族发展而来,更是与匈奴的骑兵周旋了几百年,对付骑射是真正的游刃有余。不能冲锋陷阵的骑射部队的打法就是远远地放矢,你来我跑,你退我进,你想打够不着,追又追不上,最好的对付办法是什么?——大规模的箭弩对射。秦兵的弓弩兵不必多说了,那是长年累月中对付匈奴兵磨练出来的。而赵兵就不一样了,骑射部队少一个是一个,杀光了马驯养难,兵培养更难。拿着为数不多的骑兵长途奔袭去千军万马里找粮草烧,别说不一定找得着,找着了能有能力拿下来吗?拿下来还回得去吗?烧粮如此容易,何不翻翻历史,为何那么多经典大仗、史诗战争不去烧人粮草夺人营寨,难道他们全都不如作者聪明?
《纸》作者得意洋洋笑讽廉颇与世间人自作聪明,岂不知自己亦是自作聪明人。
再论廉颇的战略构思。防守不是死守,时机需要抓取也需要等待。田单能守,王翦能守,李牧也能守,凭什么就论定廉颇不能守?(事后的邯郸之战证明以弱敌强守得相当漂亮。)就是作者引以为豪的“破敌先断粮”的经典之战“官渡之战”,曹操也是先防守后反击才有以弱胜强的战绩。廉颇的防守,稍懂军事的都知道那是以弱敌强静待其变的唯一选择。
用袁崇焕治辽之时答熊廷弼之话说:主“守而后战。”袁崇焕如果像作者一样把敌人都想做白痴,那么他一定会长途奔袭努尔哈赤的大后方去烧掉长白山,当然回不回得来就不知道了,有一点肯定的是,从此历史上再无宁远大捷。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秦赵长平之战各自的损失。
据说长平之战后赵兵被活埋40万,秦兵损失近半(实际数字我们已经无法再考,也无须再考)。有说秦兵的损失时赵兵拼死抗争的结果,更论证了赵括的英明。如是,那么赵括应该是在拼命抗争下以微小的代价下消灭了近半秦军,再继续这么“抗争”下去,恐怕用不了损失三分之一就可以全歼秦军了,因为最后投降秦军的赵军尚有近80%,即使没40万30多万总有的吧?而秦军损失要接近30万,投降的应该是秦军而不是赵军。
有点智商的人当然明白赵军不可能在大量歼灭秦军的情形下投降,只可能损失惨重而又对秦军无可奈何的情形下举起双手。
那么秦军的损失在哪呢?应在两处,一是廉颇为将守城之时,二是赵括为将突围之时。廉颇筑垒壁而守之初,被秦军两场恶战拿下两处要塞,损失四名都尉。《纸》作者正是根据这段史料证明廉颇的无能与失败。但我们要看到,此后秦军连续两年没能拿下廉颇的一城一地,对廉颇是无可奈何。对此的解释是:秦军的战力相对赵军来说,也达到了极限——前面的两处要塞既然秦是攻方,而且对方是都尉宁死不降死战到底,那么恶战之后拿下的后果必然是损失巨大。赵军损失大秦军损失更大,否则连胜之下为何不顺势灭了廉颇夺取最后胜利?恐怕是心有余悸。两年挑战不出,无法对其施行野外歼灭战的情况下,不得己使出离间计,逼迫赵王换一个看似敢打敢冲有勇有谋、实则刚愎自用、漏洞百出的赵括代替廉颇,然后白起上阵拿出最拿手的野外大迂回大分割的歼灭战,用重步兵和弓弩挡住赵国引以为傲的骑射轻骑兵。赵军绝望之下拼死突围,在让秦军又一次损失惨重、却因为主将身死和赵军损失更为惨重的情况下,无奈投降了。
廉颇的防守反击战最后无法得以实施,败在了奸臣和昏君之手,非秦军之手。如果秦军果如白起所说损失近半,那么当初不以赵括代将而坚持用廉颇,后果尚未可知,很可能是邯郸保卫战的预演。
可叹,如果纸上再谈长平兵,谈胜了秦军又如何,换以赵括二世带兵重伐秦军,不细索实际情形、不探讨利弊得失就言必胜,难道不令人贻笑大方?莫以为历史诸将不批廉颇就当他们全是不懂兵法的傻子。
(责任编辑:楚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