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探索历史:郑和下西洋船队在海上的饮食

2010-01-19 11:3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曾随郑和远航的巩珍在《西洋番国志》所附的敕书中,对郑和船队出洋饮食之准备有如下之记载:“下西洋去的内官合用盐、酱、茶、酒、油、烛等件,照人数依例关支。——永乐十

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每次航行长达二到三年,人数多达二万七八千人,如此庞大的队伍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会不会挨饿?途经国家和地区的各种食物他们是否有福消受?为什么郑和的船队不曾面对哥伦布、麦哲伦船队曾有的败血症的威胁?也许这些问题都曾在你脑海中盘旋。

曾随郑和远航的巩珍在《西洋番国志》所附的敕书中,对郑和船队出洋饮食之准备有如下之记载:“下西洋去的内官合用盐、酱、茶、酒、油、烛等件,照人数依例关支。——永乐十九年十月十六日”。然而,如此记述对长程航行的饮食并未绘出全貌,按盐、酱、油是烹调佐料,用以增加食物风味,茶、酒是嗜好性饮料,均非果腹的粮食,达不到营养所需,因此,料想尚应备有其他食物。详细考证史料发现,原来郑和远航前食物经过精心准备。

牲畜家禽船上养,蔬菜生姜船上种,大量淡水船上储

郑和船队行经之地多在热带,即使在冬季腊月,温度也多高于20摄氏度,为持续预防食物腐败变质,载运上船的食物除可趁新鲜食用者外,大多必须是经得起存放。

明初之时食品加工方法,已能处理保鲜期短暂的食物,例如将肉类、水产、蔬菜以盐、酱、醋、酒糟腌制,或烟熏、晒干;将水果曝晒制成果脯,或以蜜、糖渍,或用火焙。因此携带上船的食物,除了盐、酱、茶、酒及饮用水之外,应当包括不易变质的米麦等谷物、豆类,还有加工处理过的果菜、肉类、水产以及醋、蜜、糖等调料。

郑和船队出海之后,除了库存食物,水产类可就地捕钓,并在船舱中以活水养殖;家禽类可在船上畜养;蔬菜亦可在船上栽种,按十四世纪上半叶北非丹吉尔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描写当时往来印度洋的中国船只,其船员常在木盆中栽种蔬菜、生姜,提供日常食材。然而船上的产量毕竟有限,大量的新鲜蔬果、肉类及饮用水,势必待上岸时补给,尤其是不可或缺的淡水,正如巩珍在《西洋番国志》的自序中所述:“缺其食饮,则劳困弗胜,况海水卤咸,不可入口,皆于附近川泽及滨海港湾,汲汲淡水。水船载运,积贮仓粮舟者,以备用度,斯乃至急之务,不可暂弛。”

  远航途中船队平日常吃鸡和羊,偶尔还可以用鹿、兔、骆驼肉来改善生活

马欢随郑和船队下西洋,将行旅见闻记录成书,于1416年完成《瀛涯胜览》,记录了郑和船队途经中南半岛(占城、暹罗),马来半岛(满剌加),爪哇岛,苏门答腊岛(苏门答剌、旧港、哑鲁、那孤儿王、黎代、南浡里),锡兰岛(锡兰),印度半岛(小葛兰、柯枝、古里、榜葛剌),马尔地夫群岛(溜山),及阿拉伯半岛(祖法儿、阿丹、天方、忽鲁谟斯)等20个地点的地理、气候、宗教、习俗及物产等。从中我们发现郑和船队“很有口福”,一一品尝不同国度的各类食物。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