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探索:15年抗战中南京保卫战失败原因分析(二)

2010-01-22 14:3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惨烈的南京保卫战已过去72年有余。每到12月13日,南京城总会响起呜咽的警报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斯大林说过:“落后者是要挨打的”;“因为(对于强者来说)这既

但换个角度看,1937年的“京沪会战”对当时的中国不啻灾难:精锐部队几乎丧失殆尽;国土沦陷;南京大屠杀…蒋介石其实很早就意识到抗战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百年战争”。1933年1月,他在日记中就写到:“(中国)非与之一战,对内对外,皆不能解决也”。1935年8月21日他又写到:“(日本)1.对中国思不战而屈。2.对华只能威胁分化,制造土匪汉奸,使之扰乱,而不能真用武力,以征服中国。3.最后用兵进攻。4.中国抵抗。5.受国际干涉而引起世界大战。6.倭国内乱革命。7.倭寇失败当在十年以内。”但在操作层面上,蒋介石过于依赖外部力量,即所谓“国际干涉”。这就违背了哲学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性原因,或称“根据”,也即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非根本性原因,或称“条件”,也即第二位原因;二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虽然说内因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当1937年,这个条件还不成熟。本来在1937年10月底,已决定从上海后撤至苏南国防线,但蒋忽然于11月1日来到南翔,强调:“(11月3日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对国家命运关系甚大。我要求你们在上海战场再支持一个时期,至少十天到两个星期,以便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与支援。”而11月5日,日军登陆金山卫,11月9日,上海战线崩溃,12月7日,栖霞山、牛首山、汤水镇、淳化镇均遭攻击,南京已直接暴露日军的攻击矛头下。在此情况下,南京从军事上说已成死地,而且无后生的可能,用李宗仁的话说就是:日军可以三面包围,而我军无退路。但蒋认为至少可以守两个月。7日夜,蒋召集守城部队师长以上军官训话时称,首都南京为国际观瞻所系,先总理陵寝所在,不可不守,各部队要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努力固守,一旦云南生力军赶到武汉,蒋即亲率来解围云云。但事与愿违,从12月7日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到12月13日日军分路进城,短短7天南京失守,国军损失惨重,既没有达到固守首都的目的,也没能收到大量消耗日军的效果,可谓完败。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双方力量对比有差距。国军的南京守备部队力量从纸面上看不差:俞济时的74军、桂系叶肇的66军、粤系邓龙光的83军、桂永清的教导总队、宋希濂的36师、沈发藻的87师、孙元良的88师、徐源泉的2军团,宪兵两个团、炮8团等等15万人,但部队多经上海苦战,元气大伤。如87师,满编10923人,从8月13日到11月9日,四次补充兵员,累计伤亡16000余人;88师累计伤亡12000余人;教导总队撤离上海后,经过在淮阴的整补,平均每连仍缺编15%以上,特别是缺乏老兵,套用金庸先生的话说,部队就像“一碗茶冲了喝,喝了冲,已喝得与白水无异,早没半点茶味”了。而日军参战部队有8个师团的番号,共约24万人,士气正旺。双方在训练水平上的差距就更加明显。据教导总队2团排长刘庸诚回忆,在一次增援战斗中通过稻田时,黄埔4期毕业的营长因嫌部队通过速度慢,一边大声呼喊,一边命令吹前进号,号声“此起彼伏”,引得敌机、敌舰火力集中射击,部队遭到较大伤亡。补充的新兵更是看见一点动静就拼命射击;而1937年时日军战斗力较强。进攻时首先派出火力侦察分队诱使国军射击,随后集中炮火扫荡国军暴露的炮兵阵地及机枪火力点,其战术动作也犹如操典:炮火、机枪射击时,步兵在火力掩护下匍匐前进,步兵发扬火力时,机枪即在掩护下交互前进。其多层次兵力配置下的多波次连续冲击能力,对于惯摆一字长蛇阵的国军阵地也构成致命威胁,国军漫长的阵地线往往因一点被突破而导致全线崩溃。

其二,国军作战目标存疑问。从蒋本人到守城总指挥唐生智再到军、师长,似乎都在一种“鸡肋”心理的作用下,没有真正弄明白,南京城,到底是要死守,还是仅仅用于迟滞日军,而这些大员们也几乎没人到一线去。教导总队3旅旅长马威龙不满地表示“南京保卫战唱的是我们旅长的戏”。从理论上说,若要死守,就应及早疏散民众,设置街垒,准备巷战。但唐生智的守城计划却是:先是花了很大力气去修外围工事,而后又说兵力不足,改守复廓。据时任18军司令部参谋的王彦清回忆,直到12月10日才开始在新街口、鼓楼、山西路等十字路口堆沙袋工事,而12日夜守军都跑了,居然仍有民工在赶工期浇铸复廓工事的水泥构件。若要迟滞,就应准备好撤退计划,节节抗击,有秩序地后撤军队、人员、物资。但事实上唐却摆出死守的架势,下令所有南岸的船(包括卫戍长官部的)均交36师控制,城外的部队不许退入城内,城内的部队不许出城,北岸胡宗南的第一军有权射击偷渡江北的船只。南京守军按计划本应只有直属部队、第36师以及宪兵部队渡江,其他部队突围,但在撤退时唐生智又口头命令第87师、88师、74军、教导总队等“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也可过江,向滁州集结”。本来就人多船少,等待渡江的部队平白又增加了5个师,区区几艘小火轮和民用船根本无法保障。几乎从撤退的一开始就变成了一场雪崩式的溃退:军民一起涌上码头,自相践踏,甚至互相射击,场面完全失控,包括教导总队1旅2团上校团长谢承瑞在内,在挹江门一地被踩死的人居然就多达3、4层。最后只有66军叶肇部向东突围,教导总队3旅从紫金山突围到皖南。是役国军战斗阵亡1万余人,踩死、淹死、被日军俘虏后屠杀在4万人以上,居民被屠杀30万。而事实上,12月12日,日军不但没有攻进城,甚至还没能控制一半以上的城外地区。诚可谓守而不死,不守而死;战而不决,不战而绝。

惨烈的南京保卫战已过去72年有余。每到12月13日,南京城总会响起呜咽的警报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斯大林说过:“落后者是要挨打的”;“因为(对于强者来说)这既可获利,又不会受到惩罚。”虽然在下质疑斯大林的后一句话,但整个中国近代史都证明了前一句话的正确性。即使是看电影,即使是在下这样的“鸽派”,其实也是喜欢YY成分更高的《独立日》,而不那么喜欢《地球停转之日》。这似乎证明了,人本能地相信和依靠自己。至于在下的父辈祖辈不愿意谈起那段历史,应该理解为:谁愿意老是揭伤疤呢?

(责任编辑:楚吟)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