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荣急忙一把扶住栾超家,迅速掏出手绢,包扎好伤口,然后一同走到侯匪的尸体前一看,侯匪的脑袋已经开了花。杨子荣朝姜青山笑道:
“真好枪法!”
李勇奇手一摸嘴巴,“打猎的手,还能跑得了猴子!”
杨子荣弯腰摘下侯匪的大手套一看,原来是支无声手套手枪。“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来栾超家吃亏,第一在于轻敌,第二在于侯殿坤使用了特工专用的秘密武器 – 无声手套手枪。
如果《林海雪原》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对于这样的情节我们大可一笑而过。但是,《林海雪原》偏偏是一部相当写实的军事作品,作者曲波亲自指挥了在牡丹江地区的剿匪作战,小说中的杨子荣,栾超家,座山雕,马希山等都是当时剿匪作战中双方的真实人物。小说中的战斗,虽然并非完全写实,却大都有本可原,多半提炼自当时真正的交锋。
侯殿坤用手套上的特务手枪击伤栾超家这一情节,背后有着作者独具匠心的人物描写目的,其真实用意在于突出侯作为军统老特务的身份。
在历史上确有侯殿坤其人,但看其生平,与小说中的侯殿坤却有微妙的差别。
历史上的侯殿坤原籍山东省费县崮山后村。青年时与人闯关东,因性情狡悍,后聚众为匪。1946年初,民主联军与国民党军先后进入东北。国民党方面委任侯殿坤为滨绥图佳中央国务专员,曾纠集土匪袭扰民主联军后方。被剿匪部队击败后潜入苏联数年,后归国接受改造。可见真实的侯殿坤并非被剿匪部队击毙,而且他的生平中并无太多与特工活动有关的描述。而《林海雪原》中的侯殿坤,却是一个“空降”的老牌军统特务。
无声手套手枪示意图
曲波很可能在剿匪作战中对军统特工的装备和特点作过研究,否则不会想到让侯殿坤使用“无声手套手枪”。这是因为,这种特殊的特工武器,其来源颇有故事,非老牌的军统特工,很难有机会接触和得到这种武器。
所谓“无声手套手枪”,并非国产,而是美国海军情报部研制的装备,在世界特工兵器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情报部人员往往需要到接近前线的地区或敌后活动,执行这类任务的特工人员经常会遇到各种危险,非常需要一种隐蔽而可靠的近距离自卫武器。“无声手套手枪”因此应运而生。
世界谍报技术权威凯茨.密尔顿(Keith Melton)在他的作品《秘密战争》中曾描述过这种奇妙的特工武器。“无声手套手枪”没有枪柄,枪身由两根连接在一个金属扁盒上的柱状体组成,较长的一根为击发装置,较短的一根为枪管(口径.38),金属扁盒内为压缩空气,造型有点儿像打火机。由于这种手枪凭借压缩空气发射弹丸,因此发射音很轻。
它可以用螺丝附着在皮革手套的背面,一般有两种安装方式。
第一种,枪管与中指平行,击发装置与无名指平行。需要时可以平举手臂,以中指指向对方,用小指扣动扳机击发。第二种,枪管与小指平行,击发装置与无名指平行,射击时以小指指向对方,以中指扣动扳机击发。这两种射击方式都巧妙地借用了手臂担当枪托的作用,可谓匠心独运。但是,它的击发装置位置古怪,需要特定手指动作才能射击,不经训练很难使用。从小说中侯殿坤的动作来看,他显然受过这方面的训练。
您可能要问了,好好一支枪,干吗要把击发装置设计得如此古怪呢?
(责任编辑:楚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