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1·13”空战:台湾海峡上空的最后一次国共空战

2010-02-04 15:4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铭史
1967年“1·13”空战是海峡两岸发生的最后一次空战。此后,国民党空军飞机的侦察活动减少。从1968年6月以后,国民党空军停止了昼间进入大陆的侦察活动。

2008年11月4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签署《海峡两岸空运协议》。双方同意开通台湾海峡北线空中双向直达航路,并继续磋商开通台湾海峡南线空中双向直达航路及其它更便捷的航路。从此,从台北到上海等城市,在这片被封闭了数十年的空域,来自海峡两岸的货机以及客机,都将自由畅通地飞行。
 
  这一天,距离1967年1月13日,在这片海峡上空发生的最后一次空战结束已40多年了。就当人们几乎快忘却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时,一本新出版的名为《地图的发现(续)》的书,在不经意间,翻开了这页真实存在的历史。
 
  惊讶:两个迥异的版本
 
  历史的真实通常是以悬案的形式展现于后人面前,这场空战也不例外。
 
  《地图的发现》的作者杨浪,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网上正在对1967年1月13日的那场空战进行激烈的讨论,曾参加过对越边境自卫作战的杨浪,也不甘寂寞地投入了进去。这时,他才发现,这场双方对时间、地点、参战人员都认同的战斗,竟然出现了结果迥异的说法。
 
  “我没有能力去台海双方的空军部门收集关于这场空战的权威记录,所以,只能把媒体上的公开报道进行了细致的比对。”杨浪说。
 
  首先,杨浪引用的是我军空军航空兵第24师飞行员胡寿根介绍击落敌机经过:
 
  1967年1月13日中午12点半,指挥所通报国民党空军一架RF-104侦察机在四架F-104战斗机掩护下,进入福建晋江沿海一线侦察,命令我小分队起飞四机执行反侦察拦截任务。当我机爬升至9000米时,传来了指挥所的命令:“投副油箱开加力。”胡寿根顿时血涌心头,知道今天真要打了!
 
  随即发现了那架侦察机。按照地面命令,我机当即对敌机进行拦截,敌机掉头就往海上逃窜。正当我机追赶敌侦察机时,又接到指挥所通报说,“右后方有敌机四架”。不一会儿胡寿根和战友们果然发现在金门东边低空埋伏了四架F-104战斗机。它们企图凭借速度快、装备有“响尾蛇”导弹和电子雷达设备等条件,从右侧方偷袭我机。指挥所判明敌机的偷袭企图后,就将敌机的位置不断通报我机:“120公里,110公里,100公里……”胡寿根一听,想今天豁出去也要把敌机打下来!
 
  面对前有侦察机后有战斗机,怎么打?他是僚机组长3号机,就紧急向长机报告说,你想办法把侦察机打掉,后面的(战斗机)我来对付。就在这时,指挥所连续通报敌机位置“80公里,60公里”,速度很快,越来越近了。当敌机距胡寿根驾驶的飞机20公里时,他清楚地听到地面指挥员洪亮而果断的命令:“右转弯与敌机打对头。”于是他以最快、最大的动作量右转反扣,一转过来就发现了敌机。接着他继续右转拉杆,迅速占领内侧斜对头有利位置,盯住敌机不放,直到距离敌机900米时,他迅速瞄准,三炮齐发,敌机当即翻滚,肚皮朝上拉着黑烟往下栽。为证实是否打中要害部位,他又驾机大速度跟下去,直到看清敌机栽进大海,他才放心地拉杆爬升同战友一起胜利返航。
 
  在这次空战中,胡寿根从接到命令到打下敌机,又跟踪被击中的敌机,直到看清敌机葬身大海,整个过程仅用1分钟时间,而用于攻击的时间只有1。1秒,共射出48发炮弹,创造了空战史上以“打对头”战法击落敌机的光辉战例。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