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战场上曾经活跃着这样一支特殊的部队---乞活军。说它特殊,因为它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特殊产物。部队的组成既不属于官方招募,也不是民间自发,却又兼具官方、民间两种特质,它是由官方组织起来的集体流民,是流民中团结力最强、活动范围最广、历时最长久的队伍。
乞活,即为乞求活命之意。乞活军为了解决最基本的吃饭和生存问题,四处游动作战,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它的形成源于流民的泛滥。流民,在中国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过。因为战乱或饥荒,百姓无法生活,于是成群结队的流徙他乡。流民不同于移民,移民辗转迁徙后会定居下来,有最终的目的地;它也不同于徙民,徙民是官方有组织的迁徙。而流民在形式上表现得更为松散,常常居无定所,多数时间处于流动状态。
流民在五胡乱华时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北方连年战乱,加上瘟疫和自然灾祸,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都受到严重挑战。如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306年),“宁州频岁饥疫,死者以十万计”,以致“城中粮尽,炙鼠拔草而食之”(《通鉴》),老鼠、野草都吃,饥荒程度可想而知;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食草木、牛马毛皆尽”(《通鉴》),可以说是见什么吃什么;永嘉六年(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