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朝时,霍光已知道被他们告了,就不敢上朝,留在偏殿里等待昭帝的处置。昭帝一上朝,没有看见霍光,马上问:“大将军怎么没来上朝?”上官桀立即回答说:“大将军因被燕王告发,心虚不敢进来了。”汉昭帝派人去叫霍光进来。霍光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入朝,脱下帽子叩头请罪说:“臣该万死!请皇上发落。”
汉昭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对霍光说。“大将军戴上帽子,请起来。 我知道这封告状信是假的,你没有过错。”
霍光听了小皇帝的话后,又惊又喜,问昭帝:“陛下怎么知道信是假的呢?”昭帝说:“你出京城去阅兵,只是最近几天的事,选调校尉也不过十天,可是燕王远在北方,怎么就知道了呢?就算知道了,马上就写信派人送来,现在也到不了。如果大将军真的要作乱,也用不着调一个校尉。这件事明摆着是有人想陷害你。我虽然只有十四岁,但也不会上这种当的。”聪明机智的汉昭帝下令追查冒名伪造信件的人。上官桀等人焦急不安,怕查下去会暴露自己的阴谋,就劝昭帝说:“这点小事算了,不必再追查了吧!”昭帝不仅没有松口,反而更加怀疑上官桀等人了。
粉碎宫廷政变的阴谋
上官桀等人陷害霍光的目的没有达到,也没就此罢休。他们还是经常在昭帝面前说霍光的坏话,昭帝不仅不听他们的,反而大发脾气,警告他们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临终前托他辅佐我治理国家。他帮我办了很多好事,这是臣民有目共睹的,以后再有人毁谤他,我一定要从严惩处了。”这样上官桀等人想借皇帝的手来除掉霍光的阴谋也破产了。
可是他们还不甘心,又心生歹计,策划暗中谋杀霍光然后夺取帝位。上官桀等人密谋由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去家中喝酒,在厅的四周埋伏下武士,待长公主向霍光敬酒时,刺杀霍光,进行宫廷政变。但是,纸里是包不住火的,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诡计还没有来得及动手,就被霍光发现了。霍光将他们政变的阴谋,奏告昭帝,然后把上官桀父子、桑弘羊、丁外人都杀了。燕王刘旦和长公主也畏罪自杀。一生严谨、端庄的霍光在朝廷安危的关键时刻,冷静、果断地帮助昭帝平定了政变,保持了西汉王朝的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
霍光平定了这场政变后,请大臣推荐德才兼备的人到朝廷来任官,以补官员的不足。霍光严惩违法犯罪的人,而对百姓却尽量宽和,避免过多的使用武力,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遗憾的是年轻聪明的汉昭帝,二十一岁就死了。霍光辅佐昭帝十三年,为朝廷费尽了心,现在昭帝死了,又没有生下太子,该由谁来继承皇位呢?这是朝廷的头等大事。霍光责无旁贷的担当起了这个重任,为稳定西汉大局再次做出了贡献。
拥立宣帝促中兴
昭帝死后,朝中许多大臣主张立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广陵王刘胥为帝。但是霍光知道因刘胥品行不端,所以汉武帝才不选立他。现在由自己辅政,反而选立一个失德的皇帝,怎么对得起死去的汉武帝呢?霍光只得再冒得罪许多大臣的风险,决定另选立继承人。
他和皇太后商量,迎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等把昌邑王刘贺迎到宫中后才发现,昌邑王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浪荡公子。霍光又气又愁,自感错立了皇帝,对不起汉武帝。他悄悄地和好友大司农田延年商量怎么办。
田延年对他说:“大将军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既然知道昌邑王不配做君主,那就禀报太后把他废掉,另选一个贤明的人当君主好了。你应该向商朝的伊尹学习(伊尹曾立太甲为君,后又因太甲残暴而关押太甲三年,自己亲自主政,待太甲改正后又将政归还太甲)。做一个安定汉室社稷的重臣,你也就是汉朝的伊尹了。”
霍光一贯忠心谨慎,怕田延年的意见不合礼法,所以又和其他两个重要大臣商量,大家一致决定要废掉这个无道昏君。霍光和群臣一起去见太后,陈述废掉昌邑王刘贺的理由,于是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的昌邑王就被废黜了。
封建朝廷不可一日无君,现在昌邑王被废掉了,又怎么才能选择到一位贤明的君主呢?忠心辅政的霍光,日夜为此焦急不安。光禄大夫丙吉上书给霍光,推荐寄存在民间的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说这位皇曾孙有德有才,可接回宫中继承皇位。霍光和大臣们商量后,禀报皇太后,就把刘病已接回宫中,拥立为皇帝,他就是有名的贤君汉宣帝。
霍光作为辅命大臣,在处理朝廷废立君主的大事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稳定了国家的大局。宣帝即位后对霍光又进行了嘉奖。霍光依然忠心耿耿地辅佐年轻的宣帝,教他如何才能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汉宣帝在他的辅佐下,继续遵照“与民休息”的方针来制定政策,处理国事,使西汉王朝再次兴盛,史称“昭宣中兴”。这和霍光从汉武帝末年到昭、宣两朝辅政二十余年的功绩是密不可分的。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三朝元老霍光病逝。汉宣帝和皇太后亲自为霍光主持丧礼,并用极其隆重的礼仪,把这位忠心辅政安定社稷的重臣,埋葬在茂陵汉武帝陵墓的旁边,以示对他的尊宠。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