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为何挥刀斩断浮华?名声比处女贞洁重要(2)
2011-04-26 14:17
然而汤显祖没有想到,此时跟随整个明代社会一起堕落的科举制度已经腐朽不堪,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
然而汤显祖没有想到,此时跟随整个明代社会一起堕落的科举制度已经腐朽不堪,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万历五年、八年两次会试,当朝炙手可热的首辅张居正为了遍招海内名士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也为使自己的儿子在进士考试中名列前茅,先后两次派人拉拢汤显祖, 声言只要肯同他合作,就让他高中状元。年轻的汤显祖,此时只要轻轻点一下头,前程便是一片光明。
取得功名,是那个时代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夙愿!然而,面对这一巨大的诱惑,汤显祖没有低下高傲的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他把自己的名声看得比处女的贞洁还要重要,在名利面前,他宁愿斩断浮华也要洁身自好。结果可想而知,在张居正当权的岁月里,汤显祖两次会试,两次落第。可倔犟的他从未感到后悔。直到张居正死后,汤显祖才考中进士。不久,幸运之神再次向他招手。新一任的内阁权臣申时行、张四维又来招他入幕,承诺让他参选原无资格参选的庶吉士。汤显祖最终还是拂却了申、张的“美意”,只去南京做了个由七品到六品的闲官。平步青云的政坛之路,再次与他擦肩而过。但也正是汤显祖那决然的一甩衣袖,让世人永远记住了他凛然的正气和洁白的操守。
虽然远离政治中心,但汤显祖却从未放下那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正可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此时的明王朝,世风日下,官场腐败,民不聊生。汤显祖目睹官场之积弊,为之痛心疾首,更勇于无情抨击,人称之为“狂奴”。万历十七年,太湖沿岸赤地千里,“白骨蔽江下”,朝廷前后发银五十万两赈济。赈灾使臣杨文举却借机营私舞弊,收受贿赂,出卖官职。就是这样一个贪官,当朝辅臣申时行居然委以重任,对其加官晋禄。而一些忠于职守、敢于揭发纠举权贵的御史均遭贬谪。汤显祖再也看不下去了,胸中郁积的不满如火山般喷发出来,他奋笔疾书,一气挥就《论辅臣科臣疏》,上奏朝廷。疏中直指申时行等人的误国行径,要求彻查杨文举、胡汝宁等一干贪官奸臣。
奏章在京城犹如投下一颗重磅炸弹,震动了整个朝廷。被抨击的官员,有的赌气不来上朝,有的以辞职相要挟。这时的皇上,竟不分青红皂白,指斥汤显祖“假借国事,攻击元辅”,把他贬到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县做了个编外典史。一纸奏折,就这样改变了汤显祖的命运。
三
公元1593年3月,春雨潇潇。通往浙江西南部的山路上,匆匆走来几名男子,走在最前面的就是贬官两年后由于政令调整而调任遂昌知县的汤显祖。经过十几年的宦海沉浮,汤显祖早已认清了官场的腐败,但这并没有泯灭他托庇功名,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小小的遂昌山城,满目云海树烟,四周层峦叠嶂。一年四季,姹紫嫣红,橙黄橘绿。不过,景色虽美,却因其地处浙西南山区,交通不便,地少田薄,赋寡民稀,乃至于“学舍、仓庾、城垣等作俱废”,“殆不成县”。面对这一切,汤显祖没有丝毫的退却!他满怀着一腔爱国忧民的热情,要把这座美丽却贫瘠的小城作为实现政治抱负和改革吏治的实验地。
他推行教育,捐资励学。走马上任的第三天,汤显祖就实地察看教育设施。展现眼前的是,惟一的县学讲堂破败不堪,学生无所诵读,习射没有场地。兴县先兴教育。重建书院和射堂成了当务之急。经费不足, 他把自己的俸银先捐献出来。五月破土动工,六月射堂建成,八月学舍落成,他亲自取名“相圃书院”,遂昌县也由此有了历史上第一所正式学校。在这里,常常可以看到他给学生授课并和师生共同讨论的身影。昔日破败的讲堂里,重新传出朗朗的读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