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力行生产,奖励农事。他常常巡视山野村头,与采桑采茶耕作者为友,和他们亲切交谈,同食同饮。他努力减轻百姓的徭役,“缓征赋税”,并对朝廷搜刮民脂民膏的矿税进行抵制。汤显祖在遂昌苦干了五年,昔日的僻瘠之地很快兴旺起来,“一时醇吏声为两浙冠”。
他崇尚人道,亲民治县。除夕夜,让狱中囚犯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春节后再回狱服刑;元宵节,组织囚犯到城北河桥上观花灯,让他们体会“绕县笙歌”的欢庆气象,实验那“贯索从教”的风化措施。在他人道主义情怀的感召下,囚犯除夕回家过年和元宵桥上观灯,竟没有一人趁机逃脱,留下了一段千古美谈!
他自珍“四香”,勤俭自律。“不乱财、手香;不淫色,体香;不诳讼,口香;不嫉害,心香。”任县令五年,他从未私吞一文公款。权贵的三亲五戚来打秋风,招待他们的常常只有一碟炒辣椒、一碗家常豆腐,外加一盘丝瓜汤。汤显祖“自平昌赤手归,橐不名一钱”。辞官归里,仍一如既往,保持清白廉洁之身,以至晚年生活清贫,有时只能喝粥度日,但他却指着满床的书自嘲:“有此不贫矣!” 他还将寓所唤作玉茗堂,以玉茗比德,以玉茗养性。格韵高绝的玉茗花,正是汤显祖一生的真实写照。
四
1598年,又一个春雨潇潇的季节。看透了朝政腐败的汤显祖,决意弃官而去。消息传到遂昌,老百姓自发整装北上,苦苦挽留这位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好官。扬州码头,汤显祖挥泪写下“富贵年华逝不还,吏民何用泣江关。清朝拂绶瞧行李,稚子牵船云水间”的诗句,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汤显祖离开了遂昌,留下世人称道的官德和功绩。遂昌人民没有忘记他,不仅专门为其建造了生祠——遗爱祠,在他辞官十年后,还推举画师赴临川为他画像,携归悬于生祠内以作纪念。建县一千七百多年的遂昌,有名有姓可考的县官五百多人,却没有一位的影响超过汤显祖。他勤政爱民的事迹在遂昌的百姓中口耳相传,历久弥新。
辞官回家的汤显祖,潜心创作他的《临川四梦》。此时的汤显祖,虽已是一介平民,但仍念念不忘“山也清、水也清、官也清、吏也清”的社会理想。他满怀激情地将这个理想融进了一场场的“劝农”,写入了一个个的“美梦”,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美丽画卷。
尽管汤显祖所处的黄昏时代最终无法让他的理想变成现实,他的局部改良实践也注定无法深入而持久,但凝聚在他众多作品中的思想,以及他荆棘人生所坚守的信念,依旧穿越漫长的岁月时空,呈现出逼人心魄的美丽。四百年过去了,汤显祖的“梦”,依然持续地温暖着我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