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里先生左懋泰的冰火人生(2)
2011-07-19 11:21
顺治六年(1649年),年逾50的左懋泰被清廷举家流放盛京居铁岭戍所。跟他一起被流放的有子侄左玮生、左昕生、左昭生、左晓生、左昀生和同辈的族兄弟,
顺治六年(1649年),年逾50的左懋泰被清廷举家流放盛京居铁岭戍所。跟他一起被流放的有子侄左玮生、左昕生、左昭生、左晓生、左昀生和同辈的族兄弟,以及族内百十余口人。
当时的铁岭,因受清军多次屠城,到处是断壁残垣,一片狼藉,已成一片废墟,惟剩一柱辽建密檐式古塔尚存。
左懋泰来到戍所,曾以“铁岭塔”为题写下一首诗,诗云:古塔十三级,北城独立幽。八方随佛日,一柱起边愁。
铃铎诸天语,阶梯象罔求。无从登北处,仰视自悠悠。
他以此诗描述了当时清军实行屠城,人民罹难,房舍为墟,惟一柱古塔尚存的悲凉凄惨景象。
冰天社一片冰心在玉壶
顺治七年11月27日,左懋泰在流放地铁岭迎来了自己的55岁生日(54周岁)。这天,高僧函可召集盛京、铁岭、尚阳堡等地流人文士,汇聚在左懋泰的戍居之舍为左懋泰祝寿。应邀前来参加的人中,有僧人4人、道2人、士16人、举子及后来赶到者8人,加上左懋泰和他的两个儿子左玮生、左昕生,共计33人到场。此时,新旧朋友,异乡相见,不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伤之感,进而薄弱了往昔那种官爵、名声、地位的差别,彼此“始以节义文章相慕重,后皆引为法友。 ”于是,寿宴间便吟诗颂词,倾诉衷肠。
当寿宴高潮时,函可触景生情,建议效仿江南才子结社和宁古塔流人吴兆骞创办“七子之会”的做法,提出创立比“七子之会”规模还要大的“冰天诗社”。函可的倡议,即刻得到左懋泰和众人的响应,大家当时即兴和诗32首。最后,左懋泰在这次聚会中作了一首名为《答诸公见赠》的答谢诗,诗云:“神农虞夏忽芜荒,五十五年事香茫。绛县春秋羞甲子,楚歌宋玉谱官商。腐儒不死蠹空在,窜落添龄罪愈彰。松柏好存冬日色,任随沤沫注沧桑。 ”诗中虽仍有苍凉之感,却已见凛然之气。
“冰天诗社”创立后,汇聚了流放到盛京、铁岭、尚阳堡等地的文化流人,逐渐形成了一个由相对的固定人群组成的固定的文学团体,这也是辽沈地区最早的文学团体。左懋泰、陈掖臣、李因、魏绾、季开生、董国祥、丁澎、陈之遴、李呈祥、孙梗、诸豫、刘嗣美、左玮生、左昕生,以及少数文化修养很高的流人女眷,如陈之遴随妻徐灿等,都是诗社的主要成员和活动骨干。
就在“冰天诗社”成立后的第五天,又恰逢高僧函可的生日,一些流人文士们又汇聚盛京,由左懋泰主持了函可的生日宴和这次“冰天诗社”的第二次集会。左懋泰首先作颂,众人相继应和,左懋泰的次子左昕生奉和父亲当场作赋:“门前竹板破葱苔,木佛烧残志不灰。未丧斯文留子在,欲闻大道喜师来。父兮不咏惊心知,伯也前驱愧后陪。料得寒夜犹有梦,乡情端在岭头梅。 ”
此时的左懋泰“节旌即落心愈壮,诗卷犹存道未穷”,其遭遇令人同情,其才华让人佩服,特别是他的诗文,更是为众人所倾倒。高僧函可誉称他为“塞外高松”,东海的“大老”,认为左懋泰的才华可与明代诗坛享有威名的李梦阳相媲美。流人们也尊称其为“北里先生”。
十年前代泪数卷后人思
已在尚阳堡度过四年流放生活的郝浴遇到朝廷大赦,他专程来到盛京找到函可商量去处。函可建议,铁岭“冰天诗社”泰斗左懋泰,为人正直,才华横溢,可为至友。郝浴也听说过左懋泰才名,早已向往,于是,即刻起身前往铁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