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晋祠唐碑: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中国第一通行书大碑

2009-04-25 14:1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中国山西省晋祠的唐代碑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制御书,素有中国第一通行书大碑之称。这块历经千年的碑上记述了些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的唐代碑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制御书,它刻于唐贞观二十年也就是公元646年,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一块行书碑,也是目前唯一传世的唐太宗李世民书法真迹碑刻,素有中国第一通行书大碑之称。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要立这块碑,这块历经千年的碑上记述了些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1959年5月,新中国的开国元帅陈毅副总理来到晋祠视察。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当时正值春季,这里鲜花盛开、古木参天、泉水淙淙、殿阁巍峨,陈毅元帅不禁感叹晋祠的美景。在一行人的陪同下,陈毅走进唐碑亭时,一下子就被眼前这块流经千年的石碑所吸引,他在唐碑前驻足细看,更是感慨万千,当即写下了《游晋祠》的著名诗篇:“周柏唐槐宋献殿,金元明清题咏遍。世民立碑颂统一,光义于此灭北汉。帝王兴废长已矣?人民世纪金不换。”

《唐碑》,也被称为《晋祠之铭并序碑》或《晋祠铭碑》,这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碑刻,能够令陈毅元帅如此钟爱呢?

它位于太原西南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的晋祠,原名为王祠,是人们为纪念晋国开国君王唐叔虞而建的祠堂。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唐叔虞姓姬,字子于,名虞,是西周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叔虞被周成王封为唐诸侯后,他到了唐后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创建了唐国的强盛,成为唐人拥戴的领主。叔虞死后,其子燮父继位,因唐地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在晋水源头建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公元645年底,唐太宗在第一次东征失败还师后,来到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太原养病。唐太宗在游览晋祠时,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他由西周先人建国创业的丰功伟绩,回想起了自己戎马一生,和父皇李渊一起生死血战,建立唐王朝的艰辛。再憧憬大唐的千秋伟业和永保江山,唐太宗更是感慨万千。

于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唐太宗激情满怀,当即奋笔疾书,挥毫写下了《晋祠之铭并序》,并把它镌刻在石碑上,这就是现在仍然矗立在太原晋祠的这块唐碑。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书写了一篇《晋祠之铭并序》,并将此镌刻在石碑上,立于山西太原的晋祠之中。后来的人们将此碑称作唐碑,晋祠也因此更加名扬天下。然而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晋祠内突然又出现了一块新的唐碑,那原来的唐碑哪去了呢?

清朝乾隆年间,前来游览晋祠的人突然发现,晋祠内又出现了一块新的唐碑,原来的唐碑哪去了?是被偷了?还是被毁了?其实都不是,它是被人精心保护起来了。要说明这件事,首先要介绍清代书画家杨二酉这个人。

杨二酉是太原晋祠旁边的南堡村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05年,雍正十二年考中进士,进入朝廷翰林院,后被授予编修之职,乾隆三年受命担任清朝巡台御史,作为钦差大臣,赴台湾巡视,兼理学政。他在台湾任职的两年中,发现人才,整饬吏治,受到宝岛人民的欢迎和爱戴。

乾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51年,杨二酉因得罪了朝廷的皇亲国戚,被乾隆皇帝下令“原品休致”,也就是职级不变,提前退休。他29岁入仕,47岁回乡,从此再没有离开过家乡。自打回乡,杨二酉就致力于对晋祠文化的研究。一日,他来到《唐碑》前,见由于年代久远,风雨漫漶,碑身上有些地方已有剥蚀,颇为心疼。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唐碑》,杨二酉决定复制一个唐碑,于是他会同太原知县周宽,重金买来最好的〈唐碑〉拓本,邀请当时的大书法家杨堉,摹勒上石,复制出了一块几乎可以乱真的赝品唐碑。

同时,杨二酉扩建了〈唐碑〉亭,再由知县周宽写一匾额挂在碑亭之上,匾上书有四个字:贞观宝翰。复制完成后,新旧两块几乎一样的《唐碑》被重新搬进晋祠,安放在碑亭里。

现在,晋祠内摆放着两块唐碑,一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真迹,一块就是清朝书画家杨二酉、杨堉复制的唐碑,这两块碑相互陪伴,共同经历春去秋来,让后人永远记住唐王朝统一强盛的那一段历史。

后来,《晋祠之铭并序》被后世书家认为是仅次于《兰亭序》的行书作品。唐太宗还曾把《唐碑》的拓印本作为礼物赠送给友人,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对这部作品的得意与喜爱。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