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2)

2009-05-22 11:5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张国圣 吴晋娜
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在白鹤梁上题刻,使其成为集文学、书法、绘画、石刻艺术为一体的“水下碑林”。梁上汇集的300多名文人墨客以8种书体留下的3万余

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在白鹤梁上题刻,使其成为集文学、书法、绘画、石刻艺术为一体的“水下碑林”。梁上汇集的300多名文人墨客以8种书体留下的3万余字的题刻,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价值,其中尤以宋代大文豪、书法家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最为著名。

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馆长黄德建说,白鹤梁题刻在科学、历史和艺术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瑰宝”。

暂别是为了今天的再会

三峡工程的开建,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梦想。然而,当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陪伴了涪陵人一千多年的白鹤梁题刻也将永远眠于水下40米深处。如何保护好这一“国宝”,成为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考验。

为保护这一世界奇观,来自水工、建筑、航运、文物保护等方面的10多位工程院院士和行业权威,早在1994年就已经行动起来,并且用了近10年时间开展了大量研究论证工作,试图寻找出一种最科学的保护白鹤梁的方式。

根据我国《文物保护法》和国际上普遍遵循的《威尼斯宪章》精神,白鹤梁题刻不能移位,不应脱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原地建造“水下博物馆”成为保护和利用的最佳方案。

符合以上原则的两个方案,是天津大学提出的“水下博物馆”方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葛修润教授提出的“无压容器”方案。这两个方案的共同点都是原址保护。前者虽然是保护白鹤梁题刻的最为理想方式,但是预计工程投资达到3亿元,几乎相当于三峡文物保护的所有资金。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最后采用了葛修润院士的“无压容器”方案。工程由水下博物馆、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陈列馆四部分组成。这种方法实际就是给白鹤梁题刻穿上一件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外套”。

白鹤梁的题刻长约220米,宽约15米,要全部把它保护在“外套”之下难度很大。专家从题刻的重要性角度分析,决定把保护体的长、宽、高设计为70米、25米和143米,在水下40米的深处罩住白鹤梁中段东区长约55米、宽约18米的区域。这段包括九成以上的精华题刻。其他区域零散的题刻将搬到岸上陈列馆中,少量题刻则由自然淤积掩埋。

白鹤梁的“水下新家”

白鹤梁保护工程是史无前例的。环境特殊、条件复杂,又没有同类工程经验可以参考和借鉴,工程的技术难度极大。从2003年正式开工,到2006年9月三峡大坝提前蓄水至156米水位,原本两年的水下施工期被压缩为一年,期间又经过了两年多时间的漫长停工期。2009年5月18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举行落成仪式。

现在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给人的是一种“深水奇幻旅程”。

水下博物馆在水下40米处,环境极为特殊。要进入水下博物馆,必须要经过一个和乘飞机类似的安检程序。之后踏上一条长88米的电梯,进入水深40米处。再通过一条约150米的平直交通走廊,在迈过一道宽约一米、厚约半米的钢制舱门后,进入到60多米长的环形参观走廊。

参观走廊上的一侧有23个半米大小的水下视窗。从视窗望去,石鱼、书刻等都展现在面前,最近的题刻只有一米远,最远的也不过8米左右。水下题刻周围安装了6排共1万多盏节能灯,可以保证游客清晰地看到题刻。

在视窗之外的水中还安装了28个可旋转摄像机,游客通过触摸屏调节可以欣赏到题刻的细致部位,还能通过电脑数据库调集与眼前景观相关的录像资料等。倘若参观者是潜水爱好者,还能到水中和题刻做“亲密接触”。意犹未尽的参观者还可以到岸上博物馆参观从白鹤梁转移上来的题刻。

记者了解到,得益于水下博物馆优良的安全措施,水下博物馆参观丝毫不会受到往来船只的影响,同时自身安全也可以得到保证。禁航和禁泊的措施则完全保护着水下保护体周围1万平方米的水域。

2006年,重庆就开始着手准备将白鹤梁题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白鹤梁题刻已被列入国家申报预备名录。

(责任编辑:雁飞)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