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南昌市梅湖农民公寓的破土动工敲醒了一座沉睡千年的古墓,其中一块刻有墓主身世的铭文砖引发了诸多猜想,墓志铭中提及的“徐穉”“豫章国海昏县”等字样说明了什么?古墓对于研究神秘消失的海昏县起到什么作用?随着省考古研究所、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诸多专家的专题论证,谜团一一被解开。
古墓被发现之后,因为可以直接揭开墓主的身世情况,铭文砖的内容成了众人讨论的焦点。在发现铭文砖的壁龛中,共有三块砖,其中两块记有文字,另一块则是用来填充壁龛空档。由于长年浸泡在水中,砖质较酥松,但字迹基本清晰,为隶书字体,其制作方法是在砖块成形后半干状态下进行刻写,再烧造而成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古论证,专家们已经将铭文砖内容全部考证清楚,1月28日,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上海向记者揭晓,内容如下:“吴故尚书左丞/豫章国海昏县都乡举里/喻襜字子裕/年五十三/以天纪二年卒/葬于本县/旧墓西接/萧条不安/以咸和七年十一月壬子朔廿四日改葬南昌县南出廿里/汉故聘士徐稚墓之南一里/襜之先出自有周郑桓公友之胄裔也。”
“这块铭文砖上,详细地介绍了死者的籍贯和姓氏。”王上海说,实际上,在南昌地区魏晋时期类似的墓葬里,无一例外地都有着与铭文砖类似的“名刺”,并且铭文砖内容格式相近,用词恭敬,“我们认为‘名刺’作为陪葬显然已成为一种葬俗,是死后通往阴间的名片。”
古墓为东晋时期所建
墓主何时逝世?梅湖古墓究竟哪个朝代所建?墓志铭中称:“天纪二年卒”“以咸和七年十一月壬子朔廿四日改葬”,那么天纪、咸和这两个年号究竟属于哪一朝代?王上海说,天纪年为东吴乌程候孙皓的纪年,位于公元277~280年之间,天纪二年即公元278年,距今1730年;咸和年为东晋成帝司马衍的纪年,位于公元326~334年之间,咸和七年即公元332年,距今1676年。也就是说,梅湖古墓是在东晋时期所建。
从初葬到改葬相隔54年
墓志铭记载得很清楚,墓主名喻襜,字子裕。不仅如此,后人可以从墓志铭中计算出,墓主在初葬之地安息了54年之后,被移葬到此。
那么这次移葬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在墓志铭中刻着的“旧墓西接/萧条不安”寥寥几字,可以说明当时初葬之地是个混乱不安之地。王上海说,两次埋葬的动机一说是古人认为人之血肉属于人间,必须待其腐朽之后再作正式埋葬,死者灵魂才能脱离尸身进入阴间;一说是为实行氏族或家族合葬的需要。后代两次埋葬的原因各异,或子孙发迹,再行“厚葬”;或因朝廷追褒、追贬而“改葬”;或客死他乡,就地埋葬,过后移归故里“迁葬”等。
那么,两次埋葬之时,梅湖古墓墓主的尸骨有无被移葬?王上海说,在我国许多民族中有两次埋葬的习俗,初葬若干年后,再通过正式仪式将棺木或尸骨取出再葬,“即使当时有尸骨被移葬,在千年之后随着自然规律也就找不到痕迹了。”
“尚书左丞”为套用官职
墓志铭第一句显示出墓主为东晋时期的尚书左丞,墓主如此显赫的身份足以令人欣喜不已,但王上海提醒记者说,根据史料记载,直到东晋时才有“尚书左、右丞”之说,在墓主所处的东晋年代还没有这样的官职称呼,铭文中“吴故尚书左丞”这句话显然是墓主人的后裔在改葬时套用了当朝的官职,考虑到后人对先人的赞誉,推断墓主人可能是三国时吴国的尚书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