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大沽铁钟:在异乡漂泊百年的国宝

2009-09-09 14:4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八国联军掠走的“大沽铁钟”,在漂泊海外105年后终于回到了祖国,围绕着大沽铁钟的身世和它的回归过程却充满了谜团。

2005年7月17日,一架国际航班的飞机平稳地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早已等候的人们从飞机上卸下一个大木箱,然后抬上一辆汽车,很快就消失在车水马龙的夜色中。第二天,众多的新闻媒体播发了一条消息:一口被八国联军掠走的“大沽铁钟”,在漂泊海外105年后终于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它的故土塘沽。然而,围绕着大沽铁钟的身世和它的回归过程却充满了一个个的谜团。

大沽铁钟铸造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曾被悬挂在大沽口北炮台(俗称“石头缝炮台”),高65厘米,直径58.5厘米,重105公斤。挂钟用的钟钮已经残缺;钟顶正中有“天眼”洞孔;钟的上部有4个铸孔;钟体外壁上段分为“八宫”也就是八个方格,方格中分别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铭文,钟的下段也分为八宫,上面铸的铭文分别是“大清光绪十年立海口大沽乐威毅公祠”,“皇图巩固保定府练军官兵仝人公立”。这口古钟反映了19世纪末我国工业化初始阶段铸铁技术乃至制造业的水平。

血雨腥风的一页终难忘记。1900年6月17日凌晨,八国联军攻打大沽口炮台,当时的清政府守军顽强抵抗,但炮台仍不幸失守。英军占领北炮台后,把上面铸有铭文的一口铁钟运到英国“奥兰多”号船上,掠回英国。

1902年,朴次茅斯市的维多利亚公园,专门建起了一座中式石亭,把大沽铁钟悬挂在亭子里,以“纪念”在大沽战役和攻打北京战役中战死的英国侵略军士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口铁钟被埋在维多利亚公园地下,1947年,朴次茅斯市立学院的大学生诺尔曼在公园勤工俭学,施肥挖沟时发现了它。

战后人们忙于恢复和重建,铁钟一时下落不明。上世纪60年代,朴次茅斯市一家晚报的两名记者终于在维多利亚公园的角落里找寻到了铁钟,不过60年代末,大沽铁钟又被从公园亭子挪开,后被放回,2000年前后又不知所终。有迹象表明,当地有人有过偷窃和毁坏大沽铁钟的打算。

这时,朴次茅斯市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主任马可·刘易斯开始寻找铁钟,直到2003年6月,在维多利亚公园的暖房里找到了它,并将它移放到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供人们参观,直至这口铁钟返回中国。

1993年,朴茨茅斯市就有正直之士投书报章,提出大沽铁钟不是和平正义的标志,应当归还给真正的主人——中国。

2003年,马可.刘易斯与在当地社区无线电广播电台担任播音的曾在天津学习、生活的留学生范辉相识,请她和中国同学帮助翻译大沽铁钟的铭文,马可·刘易斯郑重地对范辉说,这口铁钟应该送还中国。1860年,马可的先祖曾经参加英法联军攻打大沽口炮台的侵略之战,身负重伤,这支军队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铸下人类文明的耻辱。100多年后,又是年青的马可主动提出,应把英国侵略的铁证归还给中国,历史的时空就这样交错在一起。

2005年6月初,朴茨茅斯市议会通过辩论表决,也同意大沽铁钟归还中国。所以,这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这座见证了战争与掠夺,又见证了和平与友好的沧桑古钟终于在流失海外105年后的今天,被友好的英国朴茨茅斯市以无偿的方式赠送回故里,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近代史上被掠文物第一次以赠还的方式回归祖国。

(责任编辑:多宝阁)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