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河套考古大事记(二):阴山上的岩画(3)

2009-09-27 10:23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巴日沟位于巴彦淖尔地区阴山山脉中,蒙古语的意思就是老虎沟。顺着老虎沟东行五里,一幅岩画格外引人注目,这幅岩画被专家命名为《群虎图》。 《

巴日沟位于巴彦淖尔地区阴山山脉中,蒙古语的意思就是老虎沟。顺着老虎沟东行五里,一幅岩画格外引人注目,这幅岩画被专家命名为《群虎图》。

《群虎图》正是远古狩猎时代的经典作品, 无论从构图之完整,造型之优美,不仅在阴山、就是在世界岩画史上也称得上稀世珍品。

这一定是生活在阴山的狩猎者从追逐猎杀百兽之王——老虎的惊险刺激场面中获得的灵感。

随着岁月的流逝,更多的岩画展现出从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画面。由于北方地区气候渐趋寒冷,以狩猎、采集和畜牧经济为主的北方民族逐渐形成。

在古代岁月中,阴山南北是广阔的草原,先后有匈奴、鲜卑、乌桓、突厥、回鹘、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留下了大量象征着他们智慧与生命力的激情之作。

但一个更大疑问也随之而来:

他们为什么要在岩石上磨刻制作那些图案?

是用来当作路标?还是确定领地的特殊标志?

或者是某种精神崇拜的象征?

按照阴山岩画专家盖山林的解释,在岩石上绘画的人,应该就是游牧部落最早的知识分子,正是他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抒发在坚硬的岩石上。

随着对阴山山脉岩画的深入研究,考古学家将岩画上发现的牛、马、羊、驼画面和匈奴墓葬中发现的马、牛、羊殉葬遗骨做了一组有趣的比对,证明河套地区少数民族驯养的历史非常悠久。

他们逐水草而居,因牧猎而兴,使这里成为亚细亚古老畜牧业的发源地。

在阴山山脉的这些岩画中,最重要的动物就是马。

在目前发现的阴山岩画中,马的画面约占全部画幅的五分之二,羊的画面约占五分之一。这是为什么?

法国作家布封曾经这样说:人类文明史上最高贵的一次征服,乃是对马的征服。东方和西方开始往来,原因就是因为有了马。

人类第一次跃上马背,大约是6000年前的事情。

匈奴人有效地驯养了马这种动物,使大规模放牧牲畜成为一种生产方式,也使依据牛、羊、马、驼的习性和种类分群放牧成为游牧业的一大类型。

阴山等地的岩画中出现的牵马图和骑马图表明在5000年左右,北方草原民族已顺利完成了对马的驯化。

由于对马的驯养和乘骑,彻底改变了草原先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方式。尤其是马的迅捷和灵活,给草原民族的军事带来了空前的活力和优势,也赋予了骑马民族纵横驰骋的人生。

马,成了草原民族生死与共的朋友。

驯马的成功实践使分散的匈奴人凝聚为强大的部落联盟,打破了血缘的氏族关系,出现了以地缘为核心的领地、故土和故乡的概念,为游牧国家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以40万骑兵围汉高祖刘邦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曾以马的颜色编队,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龙马,北方尽乌骊(即黑色)马,南方尽赤黄色马。

考古学家们发现:阴山中有马鞍岩画。由此可以推断出匈奴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马鞍和马镫的民族之一。

据有关资料推测,匈奴马鞍简洁低矮,前后鞍桥到西汉后期才出现。匈奴人善骑射,与他们较早使用马鞍和马镫有关。

先秦时代,匈奴等族已经拥有强大的骑兵,到战国时便出现了汉族赵武灵王效仿林胡、楼烦北方少数民族“胡服骑射”的改革。

阴山岩画的“战争图画”大多数都反映了某次重大的“战役”。

磴口县的格和撒拉沟有一幅战争图最为复杂。作品表现了部落之间的一场战争,画面用意明显,是在歌颂胜利的一方,这似乎是某一部落为了纪念某次战争胜利而特意制作的。

2008年10月19日,由中国社科院、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社科院、巴彦淖尔市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河套文化研讨会暨河套文化研究会年会”在呼和浩特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专家学者就河套文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在这次会议上,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原校长、岩画研究者肖立广在会上语出惊人:

阴山岩画中完整记录了发生在公元前899年的一次日全食!

在盖山林所著的《阴山岩画》专集中,第932图(2)被称为“星星,人面像和羊”。

肖立广所研究的就是这幅岩画。

这幅岩画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默勒赫图沟中段南崖的黑石山上, 画面已严重剥落,画面上方是一凹沟,旁边为繁星带,中部有一黑色大太阳,四周是散落的星星,中部左边是一大人头像,右边是一只羊,下方是一个太阳,旁边有几颗散星。

肖立广是学历史出身的,所以对于中国古代史始终密切关注。

肖立广介绍:上个世纪末我们启动了夏商周这个断代工程,集中了很多的专家,最后研究出来是公元前899年4月21号,就是周易王元年发生日食的那一天,所以就把这个点定在了周易王元年,定在了899年。

把阴山岩画和“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联系起来研究的,正是这幅岩画带给他的灵感。

他认为,这是一幅创作于西周时期的连环画,这幅连环画讲述的是:

一轮大大的旭日刚刚升起。

日全食发生了,太阳变成黑色,四周布满了星星,远空的天河繁星也显露了出来。

这种天相吓坏了大巫师(岩画中的大人头像)。

他赶紧命人拿来祭品(岩画中的羊)来祭祀上天,以求驱祸降福。

不久,太阳出来了,升高了,变小了,虽然还能看到几颗星星,但太阳变亮了、复圆了。

——这不正是一次日全食全过程的写真图吗?

经过多年研究后,肖立广的结论是,这幅岩画描绘的事件正是发生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的那次日全食的写真图。

肖立广由此推测,这幅花了古人大量心血刻制的岩画,一定是为了向后人传达一个重要信息。

肖立广认为:他们为什么要付出这么长时间去镌刻这个?那是他们的信仰,那是他们心中的神,那是他们必须传给他们的后代要知道的天相。

肖立广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至少为研究阴山岩画提供了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大胆假设,让今人去遥想和破解远古时代的生动岁月。

而盖山林早就注意到,阴山岩画中的天体形象,以刻画太阳的形象最多,远远胜过其它天体,反映了对太阳的崇拜的需求。

凿刻太阳神的地方,很可能就是举行盛大祭祀活动的地方。

在太阳初升之际,氏族部落的成员,在部落联盟首领的率领下,面向东方,庄严肃穆地站立在一起,仰望天空。

这不仅仅是只有中国北方的岩画才有的现象,在环太平洋地区,越来越多的同类题材岩画被发现,这些岩画是人类在探索和成长的岁月中共同经历的心灵感悟。

对于那些热切关注阴山岩画的人们来说,2008年7月10日是个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阴山岩画年国际科考队到达巴彦淖尔。

来自世界各地的岩画专家对阴山中保留了如此多的远古岩画感到无比惊叹,他们更没有想到,巴彦淖尔市对于阴山中的岩画普查和保护工作做得如此出色,包括当地政府投资建立的远距离电子监控网络和大型电子图库等一系列保护工程正在实施中。

对于人类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是一种幸运。

散落在阴山山脉中的神秘岩画还将不断被发现,对于阴山岩画的研究和探寻也还将继续下去。

这就是“河套人”刻在石头上的史记,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责任编辑:洛阳铲)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