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燕下都距易县县城东南6公里左右,是战国时(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燕国都城之一,相传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燕太子送荆轲去刺秦王,都发生在此。
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燕下都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但在考古人心目中,这里是一块不折不扣的宝地。遗址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我国现存一处较完整、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大型战国都城遗址。遗址内14个高大的夯土墩台颇为引人注目,但这究竟是什么却一直众说纷纭。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有两个土墩台被挖开,发现里面均是人头骨,各有千余个,当时未做深入研究。
1996年,又有一个土墩台夯土脱落,显露出一颗颗头骨,据文物部门勘察,这一土墩台内共有人头面积300平方米,共计人头骨2000多个。经考古专家鉴定,这些人头骨原均为20至30岁的男性壮年,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应为战国时燕国所遗。
这些人头骨究竟从何而来?史无记载,研究者也莫衷一是。为了慎重起见,已开掘的两个墩台重新回填,仅留下一个不大的探方供保护性研究。在曾经挖掘的一个“人头墩”里,研究人员通过钻探,测出埋葬人头骨的面积为300平方米,有人头骨2000余个。而在开挖的50平方米面积内清理出的300多个人头骨上,部分人头骨有明显的砍杀痕迹,有的头骨上还插有青铜箭头。
如此众多的人头骨堆积在一起,却没有四肢身躯骨架,对其成因人们迷惑不解,这些人头骨属于20至30岁的男性青壮年。
有专家认为是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的“战果”,当时燕昭王派乐毅统率燕、赵、魏、韩、楚、秦六国联军征伐齐国,攻下齐国70余座城市。从战场运回大批敌军首级,堆在京城郊外炫耀武功,然后土封夯实。据史书《战国策》记载,当年确有“论耳行赏”和“论头行赏”之说,这样的方式也有可能是用敌人的首级来显示燕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也有专家说是公元前314年燕国“子之之乱”的受害者。根据文献记载,燕王哙曾有个破天荒的举动,他将王位禅让给了相国子之,遭到太子和部分官员的反对,燕国国内大乱,大将市被与太子平(后来的燕昭王)密谋攻打子之,这次内乱使燕国死伤几万人,后来有人将被砍杀的头颅埋在一起,因而成为今天发现的“人头墩”。
尽管存在着各种不同观点,但像这样大规模的带战争创伤的骷髅成批出土,在世界上极为罕见。
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燕下都遗址的主动发掘目前被严格控制。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神秘而古老的王都终有一天会向世人撩开她神秘的面纱……
(责任编辑:就鼎八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