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云钟原为唐长安城内的景龙观(现址在今西安西大街)钟楼所用,明初移至现西安钟楼用以报时。此钟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故名“景云钟”,距今已有1270多年历史。钟用铜锡合金铸成,铸造时分为5段,共26块铸模,现在钟体仍可看到铸模痕迹。
钟鼎乃庙堂神器,象征国家政权,历代皇帝极为看重。唐景云二年,睿宗皇帝李旦巡游周至,夜宿行宫,梦见霞光满天,祥云缭绕,以为吉兆,遂下令铸钟以志。景云钟为全世界现存惟一一个由皇帝撰文书写,监工铸造的青铜大钟,为国宝级文物。
景云钟高247厘米,腹围486厘米,口径 165厘米,重6吨。钟形上锐下侈,口为六角弧形。钟身有可调节音律的“蒲牢”形钟乳32枚,钟声纯美优雅,清脆宏亮。钟身周围铸有纹饰,自上而下分为3层,每层用蔓草纹带分为6格,共18格。格内分别铸有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独角独腿牛等图案,四角各有4朵祥云,显得生动别致。钟身正面有骈体铭文一段,共292字,分为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字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此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内容是宣扬道教教义,阐述景龙观的来历、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钟的赞扬,是李旦传世极少的珍贵书迹,故此铭文为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
景云钟铸工技巧娴熟,雕工精致,钟声清晰洪亮,音质优美,显示了唐代冶铸技术的高超水平。正是以其自身独特的形制,精美的雕刻,古秀的书体,幽邃的声音,高超的冶炼技术,跻身于世界名钟之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景云钟进行录音,每年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进行播放,并一直沿用至今。
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陕西巡按御史龚懋贤将原钟楼从今北广济街口移至现处,并将景云钟从景龙观移至钟楼,作为镇楼宝器,派专人看管,并赋予景云钟报时,祭祀等新的使命。自此,楼以钟名,钟因楼鸣,珠联璧合,两相辉映,成为“钟号景云鸣采风;楼雄川口削金鳌”的西安标志性建筑。同时,钟楼迁址后,与鼓楼遥相呼应,形成了三秦大地晨钟暮鼓的独特景观。
景云钟自与钟楼“联姻”后,一直相映生辉,历经数百年而未分离。民国初年,景云钟曾在西安亮宝楼展出,后长期存放于此,供人参观。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景云钟拆卸外运,埋于乡下,时任国民党第20军作战科科长的他曾目送景云钟外逃避难。建国初,人民政府才将景云钟迎回古城。受技术条件限制,只能在碑林建一小亭,暂时存放景云钟。改革开放后,为发挥旅游优势,西安钟楼管理所交涉将景云钟迎送回楼未果,遂于1996年按照原样复制了一个“景云钟”,悬挂于钟楼。目前市民看到的即是依照原样复制的“景云钟”。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