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所长:两个可能,第一她级别很高,可能跟郡守有一定的关系。第二个这个地方财力实在不济,没有办法给她厚葬。具体东西,留下来可以想象的空间比较大。
如此看来要想解开凌惠平的身份之谜并不是一时可以完成的,考古的工作再一次陷入困境,为了更直接地感受这个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墓主人,考古人员决定对凌惠平进行容貌的复原。 可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复原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耿东:因为你给古尸去做复原和给一般的尸体做复原,这本身就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差异,一般的尸骨你可以用手去触摸,去观察,但是着具尸体你是不能动的,不可能拿在手里去看,去端详。那么通过什么样的一个手段去进行校准,这是个很大的难题。
对于这些已经死亡的人的复原,大家也了解像颅像重合技术,颅骨复原技术都是如此,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只有一个颅骨的话,但是因为我们本身我们的软组织,我们的肌肉皮肤的生长是规律的,那么好拿来一个颅骨,然后我们给它标示上每一个点的位置,在这些很重要有特征的点的位置上,我们再一层一层按照一个平均数值,大部分人这块皮肤是多厚,肌肉是多厚,按照这样一层一层地叠加,最终形成一个比较接近于真实的死者生前的面貌,那么还有一种就是针对像凌惠平这样的古尸怎么来复原,我们就要借助现代的一些医学技术,以及一些工程设计的技术,首先利用医学影像学的技术,像什么CT,核磁共振,一层一层像切片似地的把整个给扫描出来,再借助一种三维立体的复原技术,做出整个的一个立体模型来,把这些数字统统地输入到像CD的系统当中,利用CD的设计,完成最终的一个成型,一个开模的工作,利用树脂亚克力这样的材料,最终做出这个人完美的一个外形来,其实应该说现在法医的鉴定复原技术和很多学科都是整个交叉起来的,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已经比较完美地实现了开模复制过程,但是这样一个亚克力的冷冰冰的模型能让人感觉到主人公凌惠平身前到底是什么样子吗,大家恐怕已经迫不及待了,那么咱们接下来就来一睹一下当年这位凌惠平的风采吧。
经过无数次的努力,几个月后,复原后凌惠平相貌终于出现在了大家面前,所有的人无法想象这就是福尔马林里躺着的那位汉代女子吗?
耿东:复原的本身要求是客观,现在大家都说她太漂亮了,产生一些疑问,我认为这个不是疑问,这就是我们在展示的时候,把合理、有效、最佳的状态展示给大家一个过程,一个表面的现象。
现代的科学技术让人们形象地感受到了凌惠平生前容貌,但是关于她的身份却依然不能肯定。她死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现代的科学也依旧不能解答。而关于凌惠平为什么在简陋的墓穴会千年不腐更是一个谜,在对尸体进行解剖的过程中专家们发现事实上凌惠平的尸体本事存在着一定的腐败,只是突然间腐败过程被停止,于是才保存下来。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腐败的现象突然消失的呢。
1972年当人们打开在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棺木时,人们发现辛追夫人的尸体就浸泡在散发异味的茶色液体中,后来经过检验考古人员发现这些茶色的液体呈酸性,根本不利于细菌的生长,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空气中的细菌和尸体之间的接触,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因此对保护辛追的尸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凌惠平棺木中的大量棺液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作用呢。专家们决定对棺液进行取样分析。
陈主任:做了一些酸碱度的分析,当时它偏弱碱性,这个和马王堆,我们记得马王堆的棺液是酸性,这个是很大的一个区别。
凌惠平墓中的棺液居然呈现了碱性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同时也更加难以解释棺液在凌惠平的尸体保护中所起的作用。
毛老师:如果说是这个9。07的PH的话,就跟我们泡出来洗衣粉的PH值,它的碱度是差不多的,那么我的衣服用洗衣粉洗不会把它给洗坏,那么我的古尸如果在这个PH下面来保存的话,单纯从PH角度来看,应该不是特别得有说服力。
为了进一步探究棺液的秘密,研究人员又对棺液进行了微量元素的分析。这次会有新的发现吗?
毛老师:古尸液里边的钙离子、镁离子和纳离子含量比较高,但它这个高也是跟海水的含量基本上是在一个数量级的,所以也就认为古尸液当中这些微量元素的含量跟连云港浅水区海水的含量没有特别大的区别。
棺液分析的结果显示没有防腐的成分,但是在一定程度也说明了棺液在漫长的岁月中慢慢渗入到棺木中的地下水。
项老师:它埋下去以后,水渗了以后,渗到一定程度淹没了,渗到我们现在发现它的样子,这棺材是满的。第一次渗透了,以后它这个二千年来就没干过,那么它才能保存在里边。
如此看来在两千多年里棺液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尸体与外界空间的联系,可是弱碱性的环境非常利于细菌的生长,在这两千多年里又是怎么保护凌惠平的呢。
耿东:应该这样说,酸性不利于细菌的生长,但不是说所有的菌都是去吃这个尸体,都去腐败的,腐败的菌是腐败尸体的,不腐败尸体的,是保护尸体的。但是这个棺液里面,如果大部分是不腐败的菌类,那么它就可以在这个区域当中战胜那些腐败尸体的菌类,它就形成一个小环境,你腐败尸体的菌类就进不来,那么这个腐败过程就可以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