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曹操墓的考古学证明(2)

2010-02-21 15: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庆柱
2.考古发现遗迹与遗物所反映的墓葬时代 西高穴二号墓墓葬形制规格与东汉晚期诸侯王墓基本相同,墓内发现的3枚东汉五铢钱,有魏武王铭刻石牌7件及物


  2.考古发现遗迹与遗物所反映的墓葬时代

  西高穴二号墓墓葬形制规格与东汉晚期诸侯王墓基本相同,墓内发现的3枚东汉五铢钱,有“魏武王”铭刻石牌7件及物疏石牌51件,均不晚于东汉晚期或曹魏初期。因此可以判定其时代为东汉时代晚期至曹魏初期。

  3.出土“石牌”的文字用语及书法特点

  在西高穴东汉晚期墓葬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铭文石牌7件,“魏武王”在东汉晚期曹操去世至曹丕称帝之间,只能是曹操。“常所用”为汉魏之际所使用语言,如《三国志·吴书·周泰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常所用”语,《宋书·肖思话传》有“常所用铜斗”,此外其他文献中还有“常所用弩”等。有“魏武王”铭石牌中的“挌虎大戟”、“挌虎短矛”及被盗的石牌中的“挌虎大刀”等铭刻,“挌虎”为当时常用语,如《魏书》有“格虎车四十乘”、《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注王肃《格虎赋》、《全汉文·谏格虎赋》、《太平御览》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载“格虎车”等。

  “刀”作为短柄武器,东汉时代晚期在军队中已基本取代了长剑。东汉晚期的诸侯王墓(河北定县43号墓)之中,出土有长105厘米的大刀。“戟”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最主要的格斗兵器。

  西高穴二号墓出土的刻铭“魏武王挌虎大戟”与缴获盗墓者从此墓盗出的“魏武王挌虎大刀”,从其“挌虎”的用语与“大戟”和“大刀”的兵器,都说明它们是东汉末期至曹魏时期所流行的。

  西高穴二号墓出土的58枚刻铭石牌分为两种类型,一为刻铭“魏武王常所用”者,计7枚;另一为物品名称及数量刻铭。其中后者应为“物疏”(即一般所说的“遣册”)遗存,这是随葬品记录,它们流行于战国时代至魏晋时期。

  二号墓发现的刻铭石牌文字,绝大多数为汉隶,亦即“八分体”,这是东汉时代流行的书法。

  4.人骨遗存鉴定

  西高穴二号墓发现人骨个体3个,鉴定认为男性1个,年龄约60岁;女性2个,年龄分别约为50岁和20岁。《三国志· 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二号墓发现男性个体头骨鉴定年龄与曹操去世年龄基本吻合。

  5.其他出土旁证遗物

  在西高穴村以东14公里为曹魏都城——邺城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基本探明了邺城遗址的范围、布局形制。根据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埋葬规律,一般帝王陵墓安排在帝王都城附近,如商代晚期都城——殷墟的王陵区在殷墟西北部的西北岗一带,春秋时代秦国都城雍城的附近有在此执政的秦公陵,战国时代秦咸阳城西北部有秦王陵,西汉一代9座帝陵埋葬在汉长安城北部,唐十八陵在唐长安城以北的“北山”一带东西排列着;朱元璋以南京为都城,去世之后葬于南京。明十三陵是在北京当皇帝的帝陵。曹操以邺城为王都,作为“魏王”的曹操陵墓理应埋葬于邺城附近。曹魏邺城的“魏王”只有曹操,邺城作为东汉晚期曹操的王都,这里东汉晚期的王陵则非曹操莫属,其他王陵不可能在此。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