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越窑深受封建王朝的重视。吴越国王钱氏在浙江上林湖等地区建立官窑,大量生产宫廷用瓷和贡品。宋人赵德麟《侯鲭录》:“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窑烧造,为贡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就是这样,庶民不得使用,方把五代越瓷称为“秘色”瓷。但又有人解释为“秘色”即为“翡色”,秘与翡乃一音之转。
这件托碗,是一件碗下面有一个托。相传唐代有崔宁女厌盏热熨指,设法做了一个带托圈的漆盘置于盏下,宁喜其为。这段宋人记载,告诉我们托盘的用途。但托盘并非始于唐,而在汉代低温釉陶就已有仿漆托盘了。托盘内心凹下一周槽,为避免上面耳杯滑动,一般一盘上可放四至六个杯。东晋时基本上是一托一杯或二杯。自盏托兴起后,耳杯和托盘被淘汰。因唐代以后饮茶风气很盛。碗与托碗便成为不可少的茶具。
这件荷花形托碗,通高13.2厘米,碗高8.9厘米,口径13.8厘米,托盘底柱为凸花重莲瓣,花瓣口;上面的碗也是莲花形,凸起三层莲花瓣,整体如同出水盛开的莲花,恰似出水芙蓉,婀娜多姿,其制作工艺也极精致,胎薄,釉色青翠,如冰似玉,深得人们的喜爱,是一件典型而优美的五代越窑器。现藏于苏州市博物馆。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