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历史揭秘 >

柳永进入花花世界,“迷失”了自己?(3)

2010-03-01 09:27
来源:晴天文学网 作者:闵泽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柳永受到非议,主要是所填的词格调太低;今天柳永受到追捧,正是因为他的格调低俗得可爱、真实。唐五代敦煌民间词,原本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柳永受到非议,主要是所填的词格调太低;今天柳永受到追捧,正是因为他的格调低俗得可爱、真实。唐五代敦煌民间词,原本是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后经文人染指,引入文坛,遂变得文雅起来,甚至成为文人士子抒情写怀之媒介。词在诗客笔下,遂从市井的秦楼楚馆,转移至文人雅士的歌筵酒席,专供官妓或家姬演唱,以便“娱宾遣兴”、“清商自娱”,逐渐成为“吟咏情性”的新型抒情诗。文人词即与民间流行之俗曲风格日远。词的内容日益离开市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晏殊的《珠玉集》,正如其词集名字所显示的那样,自有一种富贵气象,好尚高雅,追求脱俗,即使在歌筵酒席、花间尊前,偶而即兴挥毫,主题不离男女离情相思,也往往有所寄托。而由于柳永长期沦落市井,流连坊曲,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难免受市井文化影响,把市井人物的情思欲念,生动活泼的俗语俚辞,大量运用于词中,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在高雅的士大夫看来,柳永的词格调自然不高。北宋以来,柳永因此屡屡遭到抨击。女词人李清照说柳永在音律上的造诣是深厚的,能够推陈出新,可惜语言俚俗,即“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王灼《碧鸡漫志》则以貌似中允的口吻说:柳永的《乐章集》也有写得不错的地方,如叙事完整,有首有位,偶尔也会冒出一两句漂亮的语句,音律还算谐美。可惜它浅近卑俗,只有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尤其是没有文学修养的人才喜欢欣赏。总之,王灼先生说,柳永的词好比城郊的那些暴发户,虽然从村庄里搬了出来,住上了别墅,穿上了绫罗缎绸,可骨子里还是土财主,让人讨厌。
 
清代以来,文人们对柳永渐渐不那么刻薄了——再怎么批评,也毕竟无法掩盖人家声名大噪的事实。刘熙载在《艺概》中就有些斟酌语句的味道,批评的话儿相当委婉含蓄,说柳永的词句明白如话,善于叙事,这些方面都超越了前人,唯有“惟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也就是说集子中胭脂的味道浓了一点,不能使人奋发向上。而纪昀等人干脆自居为通达之士,在《四库全书总目·乐章集提要》中,他们盖棺定论说,“盖词本管弦冶荡之音,而永所作旖旎近情,故使人易入。虽颇以俗为病,然好之者终不绝也。”到了今天,前人批评的缺点都成为了柳永的长处,所有的教科书以及研究专家一致认为正是这种俚俗、通俗乃至低俗,才赋予柳永词以崭新的时代特征,才使得他的词在下层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并且受到普遍欢迎。
 
那些饱受争议并让柳永体验到冰火两重天的通俗、俚俗乃至低俗的词作究竟是怎样的呢?还是先看看晏殊点名批评的《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