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历史揭秘 >

悟空和八戒的形象为什么选择猴子和猪?(2)

2010-03-15 10:04
来源:问吧4 作者:刘永连
其实,就自然本性而言,猴类才是地地道道的好色动物。早在汉代人焦延寿所作的《焦氏易林》一书中,就有关于猴子好色的记载:南山大玃,盗我媚妾。
 
其实,就自然本性而言,猴类才是地地道道的“好色”动物。早在汉代人焦延寿所作的《焦氏易林》一书中,就有关于猴子好色的记载:“南山大玃,盗我媚妾。怯不敢逐,退而独宿。”“大玃”,就是一种形体巨大的猴子。这位可怜丈夫,竟然被它偷走了妻妾,并且还“怯不敢逐,退而独宿”,实在是倒霉之极。
 
明代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专门介绍了好色的猴类:“玃,老猴也。生蜀西徼外山中,似猴而大,色苍黑。能人行,善攫持人物,又善顾盼,故谓之玃。纯牡无牝,故又名玃父,亦曰猳玃。善摄人妇女为偶生子。又《神异经》云,西方有兽名,大如驴,状如猴。善缘木,纯牝无牡。群居要路,执男子合之而孕,此亦玃类,而牝牡相反者。”看来猴子无论雄雌皆好色成性,如是雄性,则摄取女子交合生子;如是雌性,则捉拿男子以求生育。
 
《搜神记》对猴子好色更有奇异的记述:“蜀中西南高山之上,有物与猴相,长七尺,能作人行,善走逐人,名曰猳国,一名马化,或曰玃猿。伺道行妇女有美者辄盗取将去,人不得知。若有行人经过其旁,皆以长绳相引,犹或不免。此物能别男女气臭,故取女,男不取也。若取得人女,则为家室,其无子者终身不得还。十年之后形皆类之,意亦迷惑不复思归。若有子者,辄抱送还其家。产子皆如人形,有不养者,其母辄死。故惧怕之,无敢不养。及长,与人不异,皆以杨为姓。故今蜀中西南多诸杨,率皆是猳国马化之子孙也。”这种“马化”或者叫“玃猿”的动物,竟然自成一国,并且还会把出生的孩子送还被劫女子的家中养育,长大之后与常人无异,最后竟然还混入人类的生活之中,真的是匪夷所思了。
 
由此看来,本来是猴子好色成性的故事,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时则都“扣”到猪八戒身上,其初衷不过是突出和维护孙悟空这一“取经最大功臣”的正面形象,但也确实混淆了是非,对原本只是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很是不公。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