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朔偷桃图
《西游记》叙述天庭桃园土地给新上任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介绍园里桃树情况时这样描绘:蟠桃分前、中、后三园,前园桃树三千年一熟,人吃了可以得道成仙,体健身轻;中园桃树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园桃树九千年一熟,人吃了可以与天地同寿。孙悟空也正是吃了这些神秘的蟠桃之后,才得以成为不老不死的灵猴。那么,为什么说吃了蟠桃能够长寿呢?这有什么理由吗?
桃子是中国传统水果中的一大美味,居“五果”(指桃、李、杏、枣、栗)之首。据考证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而且几乎遍及全国,品种多样。从医学角度来讲,桃子含有多种维生素以及蛋白质、葡萄糖、纤维素等等,可以增津润肺,治疗便秘、咳喘和面黄起皱。而桃花含有山奈酚、香豆精和维生素A、B、C等,可以治疗女子因肝气不通、血气不畅而导致的面色晦暗、皮肤干燥无光及雀斑、黄褐斑等。可见其中最为突出的药用作用是美容、养气,经常食用可以使人焕发青春。
与此同时,桃子在我国民俗学涵义中还有来源古老的生殖意义。这主要是由于桃子形状近似雌性动物生殖器的外形,被古人联想起生育之事。古代史志典籍记载了大量因吃仙桃而生子的传说。如《栖霞县续志》记述,元代清虚真人范全生的母亲梦见“神人出桃一枚,俾啖之,觉而有孕”,之后生下范全生。《续修陕西通志稿》记述,井德真人的母亲陈氏同样是得仙人“授桃一枚,食而有娠”。按照民俗学原理而言,生殖无疑意味着生命的延续。
东方朔偷桃图此图表现的是东方朔成仙得道后,去天宫偷吃蟠桃的故事。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桃子在远古时代就被视作延年益寿的重要果品,并且被加以渲染神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歌咏事物。早自先秦时期,中国就流行仙桃神话。据传,在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上就有人间罕得的仙桃。《汉武帝内传》记载,出于回报武帝的慕仙诚心,西王母例外赠桃五颗,并介绍说:“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食此可得极寿”。同时又有海上仙桃。《十洲记》云:“东海有山名度索山,有大桃树,屈盘数千里,曰蟠桃。”《拾遗记》云:“扶桑东五万里,有磅磄山,上有桃树百围,其花青黑,万岁一实。”后来人们将东、西两种神奇的桃树神话杂糅在一起,塑造了天庭上王母娘娘的蟠桃形象。而骚人墨客自汉魏以来,不断吟诗作赋对桃加以歌咏,由此衍生出蟠桃祝寿、寿星捧桃等多重文化涵义。民间好事者,也不断加工创作,演绎出《王母蟠桃会》、《八仙庆寿》、《偷桃记》二是健身调息。生命在于运动,人们早就意识到强身健体对延续生命的重要作用。古代早就有导引之术,原理上如同现在的气功。例如,华佗所创“五禽戏”就
曾使他的弟子吴普等许多人年届百岁而口不落齿,鹤发童颜。尽管导引之术和后来的气功不能使人得道成仙或者具有什么特异功能,但是其调息生理,延年益寿的作用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