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历史揭秘 >

姚茫父卖扇赈黔灾

2010-03-29 09:30
来源:贵阳日报 作者:王宽父
浅水妆梅,疏烟做柳,腊后春初。负郭人家,黄昏灯火,画也难如。故乡何处吾庐,莫问讯,兵残燹馀。倚醉阑干,偎吟楼阁,梦也都无。

 

姚茫父扇面
 
姚茫父《弗堂词》中有一首《柳梢青·贵筑南郭小景》:
 
浅水妆梅,疏烟做柳,腊后春初。负郭人家,黄昏灯火,画也难如。故乡何处吾庐,莫问讯,兵残燹馀。倚醉阑干,偎吟楼阁,梦也都无。
 
邓见宽注云此词“作于民国十三年甲子”,即一九二四年。时茫父先生客居北京。上阕回忆贵阳城南甲秀楼一带风光;下阕说兵燹之后,自家的老屋恐怕已不存在了。借酒浇愁,醉后连还乡梦都未做。非不想梦,是旧庐不存,梦回无处可栖也。词人的心情是沉痛的,悲愤的。
 
所谓兵燹,是指当时的军阀混战。辛亥光复后,贵州很快就陷入长达二十余年的军阀统治的深渊。省内外各派系军阀连年混战,争夺省政控制权,“你方唱罢我登场”。甲子、乙丑(一九二五年)两年,贵州就经历了滇军唐继虞、黔军刘显潜与彭汉章三个军阀的统治。每个军阀上台,无不变着戏法刮民脂膏,省库空虚,金融混乱,物价飞涨,民贫如洗。更兼兵匪横行,烧杀掳掠,百姓命如蝼蚁。偏偏天不祐民,兵祸之外,复以旱、以水、以雹。甲乙之灾,是贵州近代史上的大祸,华洋义赈救灾总会贵州分会的《赈务报告》说,“灾区纵横数千里,灾民多至三四百万。”占当时贵州总人口七百万的一半。贵阳是省城,是各派军阀必争之地,受害尤重。何静梧、郑荣晴、林岚著《贵阳掌故》云:“随着灾害而来的是米价高昂,百姓生活困苦,市民大批死亡。一九二四年七月,城内斗米大洋一元六七,次年斗米涨至大洋六元甚至七元,大米贵如玉。而且米店大门经常紧闭无米供应。市民多吃草根、观音土度日。华洋义赈会、红十字会及贵阳首富华之鸿都开办粥厂或发米条子救济灾民。工赈处掩埋队仅两个月就掩埋市内街上饿死市民一千二百多人。因忍受不了饥饿而投井自尽者也不少。其时贵阳人口约十二万,两年内因饥饿、疾病、自尽、兵匪劫杀而死者约七八千人。”
 
邓注云:“词人姚华闻此凶讯,挥笔作扇,在北京街头义卖赈济贵州同胞。今存当年姚华撰《贵州赈灾赠扇启》为证。”
 
启云:
 
祸乱频仍,疮痍满处,直北始闻收束,黔黎又告凶荒。以地僻民瘠之区,际天灾人变之厄,穷同无告,罹等非辜。华故里情亲,济人手拙,用敢代为呼吁。祈沛鸿施,凡此黔人均沾厚贶,当歌薰而解愠。谨奉扇以扬仁。略疏小言,不尽铭感。姚华顿首。
 
注又云:“据查,姚华委托北京书店、篆刻铺、南纸店义卖画扇赈灾款数千元,悉汇贵州有关单位,赈济贵州灾民。”
 
天灾任何时候都有可能降临,承平年间亦不能免,只是若有一个好一点的政府,让老百姓多有一点积蓄,抵御灾害的能力就会强一点,不致使那么多的人丧命。任可澄先生谴责彭汉章的诗《彭亡恨》云“甲乙年间黔灾亟,富者成贫贫者死。死生不足动公怜,眼看孑黎空骨髓。”军阀是割据一方的,一家、一地的利益集团,一旦上台,唯敲榨是务,岂肯以黎元苍生为念?任凭慈善机构与二三良心之士,作一些杯水车薪的赈济。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