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主革命的国民党蓝衣社被谁定为特务组织?(2)
2011-04-20 11:09
还不仅如此。 远在1932年4、5月间,李济深、陈铭枢控制下的《力报》,就风闻了力行社的存在。它以十三太保闹中华的噱头,宣称蒋介石意欲建立法西斯
还不仅如此。
远在1932年4、5月间,李济深、陈铭枢控制下的《力报》,就风闻了力行社的存在。它以“十三太保闹中华”的噱头,宣称蒋介石意欲建立法西斯统治、以贺衷寒等人为“十三太保”。这个说法引发了宁沪舆论危机,在叶维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刚刚出任特务处处长的戴笠才被派往上海,平息了这个事件。
滕杰后来谈到,“戴笠之所以能获得力行社、甚至蒋中正的信任……其中第一件成功的任务,即为此案的解决”(邓元忠,《滕杰访问》)。
但一波方平、一波又起。1933年夏天,也就是“蓝衣社”传闻沸沸扬扬之际,在遥远的上海,杨铨案和“《勾命单》事件”又发生了。
杨铨案后来被视为民国最重大的政治暗杀之一。1932年12月29日,以宋庆龄、蔡元培、鲁迅、杨铨为发起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了,它很快被宣布为非法;几个月后,一封署名为“华”的恐吓信,更到达了近百名学者、社会活动家的案头。这封恐吓信公然宣称,倘若再有异动,“将暗杀开列名单之五十六人”。
这不是恫吓,也不是什么虚张声势。1933年6月18日,一个宁静的清晨,在那条有着众多法国巡捕的租界街道上,四名力行社特务处成员,黄埔学生赵理君、中共叛徒王克全以及两名原黑帮打手,李阿大和过德诚,就执行了疯狂的暗杀。当日,杨铨和他的儿子杨小佛,身体被四面八方密集而来的子弹穿透,司机重伤后大难不死。
“杨铨案”震惊上海、震动全国。两天后,白花、挽幛、电报、信件连同无数送行的人群,纷纷出现在了上海万国公墓。宋庆龄、鲁迅也出现了。几个月后,在《我的种痘》一文,鲁迅以充满讽嘲的口吻写道,“即使载在该杀的黑册子上,也不十分惊心动魄了”;几年后,《鲁迅年谱》更记载说,“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
有这样勇气的,并不仅是鲁迅。7月14日,在《中国论坛》第二卷第8期,作家王造时以《勾命单》的标题,再次将力行社党徒的行径公诸于世:“……记者收到未署名之投稿文件,内容为蓝衣社谋杀中国共产党领袖、左翼作家以及各反蒋军人政客之秘密通告抄件,共56人,名单如下……”
这个“投稿文件”其实就是那封恐吓信。该信发表后,舆论再次哗然。不久后,《北华捷报》评论说,“毫无疑问,在中国已出现了效仿意大利和德国法西斯的秘密组织。这个组织具备了该类运动的大部分特征,群众性、鼓吹独裁和政治暗杀”;《纽约时报》也认为,“纳粹在德国的成功,刺激了它众多的追随者……它甚至波及到遥远的中国”。
杨铨案、“黑册子”、《勾命单》以及“十三太保”、“嫡系中的嫡系”……所有这些,这个夏天的口诛笔伐,那些模糊的、碎片般的记忆,渐渐集约而为众多中国人对力行社的大致印象。在3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蓝衣社”像瘟疫般传播开去了,种种荒诞不经的传说,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始终流传着。
但这还不够。近十年后,在汪伪“76号”,一个名为傅胜蓝的原力行社社员被捕了。是他而不是别的什么人,以极尽渲染、杂糅史实与捏造的笔法,使那个面目可憎、为世人所唾弃的蓝衣社形象,永久地定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