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邓小平首谈文革:“左”了 林彪是伪君子(2)
2011-04-20 16:03
有一天,邓小平正在车间劳动,一言不发,默默苦干。突然脸色煞白,神情异常,身子晃了几晃,晕倒过去。工人们立即停下手中活计,纷纷围拢过来,将
有一天,邓小平正在车间劳动,一言不发,默默苦干。突然脸色煞白,神情异常,身子晃了几晃,晕倒过去。工人们立即停下手中活计,纷纷围拢过来,将邓小平扶坐起来。“他是累病了!”“快送医院!”人们急得团团转。卓琳眼含泪花,对工人们说:“谁家有白糖?他喝点糖水就没事了。”原来邓小平虽然身子骨结实,但患有低血糖病。女职工程红杏一听,忙说:“我家有,我去拿来。”说罢匆匆跑到家里,心急火燎地端来一缸糖水,递给了卓琳。卓琳轻轻托起邓小平的身子,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喂进丈夫嘴里。工人们站在旁边,望着两位老人,望着这对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夫妻,眼眶不禁湿润起来。果然,邓小平喝下糖水后,渐渐苏醒过来。人们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了下来。
从“将军楼”到拖拉机修配厂,如果从大门进出,要绕一个大弯,走半个多小时,中间还要经过一个长途汽车站。这个路线既费时间,又不安全。罗朋、陶排长和黄干事商量了一下,想看看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他们爬上工厂后墙向步校方向望去,两处之间如果能够直走,就近得多了。工人们立即动手,在后面土墙上开了一个小门,沿着荒坡和田埂,铺铺垫垫,整修出一条小路,专供邓小平夫妇出入。这样一来,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上下班只需走20分钟,而且更安全。每天清晨和中午,两位老人行走在田间。日复一日,一道田埂,竟被渐渐踩宽,如今成为一条坚实的小道。当地人至今仍称之为“小平小道”。
在那段日子里,邓小平把与工人一块劳动当成一种乐趣,作为生活的支撑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每天坚持上午去工厂,下午在家读书、学习,和卓琳及继母夏伯根一起料理家务,劈柴、拖地、给菜地浇水、喂鸡、做饭、洗衣等。后来,将摔伤致残的大儿子邓朴方接到自己身边后,还要为儿子擦澡翻身。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家属缪发香按照厂里的安排,来到邓家照顾邓小平同志的大儿子邓朴方。由于其精心照料和呵护,邓朴方的病情有了较大的好转。缪发香也因之得到邓家人的高看和厚待。除了劳动,学习,邓小平还有一个习惯,每天黄昏落日之前在院中散步,每天步行四十余圈,约5000余步。有空闲时,也会一个人玩桥牌。
命运出现转机,复出之前的井冈山和赣南之行
1971年秋,“9·13”事件后不久的11月5日,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突然通知邓小平、卓琳去听中央文件传达。回到家里后,邓小平给家里人只说了一句话:“林彪不亡,天理不容!”
两天后,邓小平提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自从最后一次与毛泽东谈话后,他从来没有给毛泽东直接写过信,凡有事,均按毛泽东交代的,给汪东兴写,或请汪东兴转报毛泽东和中央。在这封信中,他表示坚决拥护中共中央关于林彪反党集团的决议,并提出了出来工作的要求,提出了希望能和子女们靠近些,将毛毛、飞飞分配在身边,同时也问到今后是否还可以写信给汪东兴同志?邓小平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毛泽东看到了这封信后,对汪东兴说:“小平同志的信上讲了,他的事还要让汪东兴管。”在信上,毛泽东指示:“印发政治局,他的家务事请汪办一下。”
很快,在外地插队落户的毛毛、飞飞被转到了江西,在邓小平身边的望城岗省庄插队。不久,毛毛被保送进江西医学院,飞飞进江西工学院,一家人喜出望外。
1972年1月10日,党中央为陈毅元帅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就在这次追悼会上,毛泽东对陈毅的夫人张茜和在座的领导同志讲了很多意味深长的话。他不仅肯定了陈毅是个好人、好同志,而且还说了更重要的一句话,邓小平虽然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犯了错误,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