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中国陶器发展史(3)

2009-03-20 22:1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黑陶 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文化历史上孕育出了黑陶文化。黑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制陶工艺达到空前发展,也向后人

黑陶  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文化历史上孕育出了黑陶文化。黑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制陶工艺达到空前发展,也向后人展示制陶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历史过程。

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先生,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的考古中,发现了一种从所未见的史前遗存,其色泽漆黑光亮、薄如蛋壳的黑陶,是黄河中游原始文化的代表作。通过这次发现,学界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黑陶文化以首次发掘遗址所在地命名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豫、鲁。

历史上,黑陶的出现竟然在彩陶之后,这一不同寻常的现象让学者们一时不得其解。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黑陶制作工艺的繁复先进,让世人都惊叹来自古老的文明。终于在1989年,黑陶的制作工艺被诠释破译。当时,我们的先人已掌握了先进的封窑技术,让弥漫在窑中的浓烟通过科学的熏烟渗碳原理,将烟中的碳粒渗入坯体而呈黑色。黑陶制作让我们体会通过“熏陶”成品、成性的过程。

黑陶由于通过传统的工艺成品,故黑陶的壮美与崇高让人们感觉到心灵震撼,凝重舒适,宁静而致远。黑陶经历岁月与呵护,其愈黑、愈亮更现黑陶价值空间。秦源黑陶秉承黑陶工艺黑、薄、光、细四个特点,运用传统工艺手法结合现代审美观点,在艺术制作上保持黑陶“黑如漆、明如镜、声如罄”的尊贵本色而不失创新求索。秦源黑陶这土与火的艺术诠释着古老文明,演绎着力与美的结晶。

印纹陶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模印纹饰陶器。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依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印纹软陶多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以前,色彩一般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印纹硬陶是在印纹软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约出现于商代以后,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所以胎质坚硬,呈灰色。印纹陶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江西、安徽等地,器形大都为日常用品,如瓮、坛、罐、盂、钵、杯、盘、豆、簋、尊、罍等。制作法为手制、模制、轮制。其纹饰初出于加固陶坯的目的,器物多留有布纹、席纹、绳纹的痕迹,后渐趋丰富、精美,纹样均为几何形纹饰,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字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等。由于它分布广泛而且很有特色,有人将出有这种陶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称为华南印纹陶文化。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