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中国书法简史(2)

2009-03-20 22:3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隋唐三百余年,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重要时期。我国书法到东汉后期已成为欣赏艺术,此后经过魏晋南北朝书家的创作实践及王羲之父子的遗规,衣钵相传

隋唐三百余年,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重要时期。我国书法到东汉后期已成为欣赏艺术,此后经过魏晋南北朝书家的创作实践及王羲之父子的遗规,衣钵相传,对我国隋唐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由于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到隋及唐初,书法艺术呈现出颠峰状态。下启宋元明清,众多的书家,莫不取法于唐人。而隋代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却是一个关键时刻。唐代书风上乘隋代,将楷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唐朝楷书与南北朝楷书有明显的区别,南北朝碑帖中别体较多,唐代楷书除了在文字上规范严谨之外,在书写上严谨端丽,典雅大方,不象南北朝欹斜奇。如:丁道护、李世民、李潮等。

五代和宋代的文人促进了书法的发展。印刷术的发达使书法家从单纯的功能性书写活动中解放出来,书法艺术特性被进一步强调。宋元时代的书法可以说是行草时代。宋代书法家在楷书和狂草方面不及唐代书法家,但在行草书方面却表现出鲜明的文人个性和品质,开一代新风。法帖的普及使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具有绝对的典范意义。但宋代重要书法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具有变革意义的中晚唐书法的影响,特别是颜真卿的影响。此外,宋人对金石学的重视和研究也使书法和篆刻艺术置于更大的历史尺度之下,汲取了丰富的源泉。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陈思的《宝刻丛录》、洪适的《隶释》、《隶续》都是宋代有代表性的金石著作。

书法发展到南宋,因为延续北宋以来“尚意”书风的余响——热衷于表现书法家自己的胸中意气而忽视技法——而南宋书法家一方面没有北宋书法家那样的才情,又没有深厚的技法功底,因此南宋书法渐渐地走上末路。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中国书法也开始翻开了新的一页。宋元以来的书法,基本上以是帖学为主,明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明朝历代帝王,大都热爱书法,因此,刻帖的风气,大大超过以往。刻帖——过去没有象现在这样的照相制版印刷,为了让字帖广为流传,只能依样刻在木版上进行印刷。这时候大型系列刻帖,有《东书堂帖》、《宝贤堂集古法帖》等,这一定程度上对书法的普及起着重要作用。明成祖时,大力复兴文化,招募擅长书法的人,并授予中书舍人的官职。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习书之风。代表人物:宋克、沈度、解缙、李东阳、唐寅等。

清代的书法发展,按时间大致可分三段。早期(约顺治、康熙、雍正时)是明季书风的延续,属帖学期;中期(约乾隆、嘉庆、道光时),帖学由盛转衰,碑学逐渐兴起;晚期(约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是碑学的中兴期。

扬碑抑帖之说经阮元、包世臣发端,何绍基、康有为继后,于是碑学始成巨流。到咸丰、同治年间,“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千百年来,晋唐书风对书坛的禁锢被打破了,篆书、隶书、北碑重新获得了生长的动力。书家辈出,异彩纷呈,清代因此成为书史上又一个辉煌的时代。典型代表:康有为、翁同龢、赵之谦。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