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3000多年前,当远古的先民在一块块龟甲兽骨上刻画下那些神秘的古文字时,一个由线条构筑的世界就注定了要在这个古老的国度,演绎出一个千年的传奇。而这种传奇似乎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历史的追溯可以从考证一张普通书桌、一张纸、一支笔、一个书写姿势的诞生开始……
纸张上的临空书法
距今2200多年前的一张漆木几,长60厘米,宽21厘米,高51厘米,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它的作用是陈设家居物品,并不等同于今天意义上的书桌。考古实物和古籍记载证实,书桌的概念到唐末宋初的时候才开始出现。今人难以想象,在以前没有书桌的依托下,古代经典的书法创作是如何完成的?
1958年,在湖南长沙出土了一具西晋时期的古俑。晋代是王羲之生活的年代,这是中国古代书法的第一个高峰期。在一尊“青瓷对书俑”上清晰地记录了晋人的书写姿势:两个俑人对面而坐,中间是一个长条形几案,上面放着砚台、毛笔和笔架,右边的俑人手里捧着几块薄木板,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可供书写的“尺牍”,左边的俑人左手举着尺牍,右手握着毛笔,临空书写。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让学者大为惊讶———古俑所处的年代是一个书法的鼎盛时期,难道让后人顶礼膜拜的晋人法书,竟然是在这样的书写姿势下完成的吗?300年后北齐时期的《校书图》中,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书写方式,居中的一个人坐在交椅上,一手捏着书稿的下角,旁边的书童帮忙抻着纸的上端,正在执笔校书。
毫无疑问,书桌出现之前,古人正是以这种姿势创作出了流传后世的经典法帖。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1、易经杂说:时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