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造技术是从制作渔猎用的编结品和装垫用编制品筐席演变而来。《易·系辞(下)》记载了传说中的伏曦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目前所知最早的编织实物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具今7000年的芦苇残片,纹样为席纹,西安半坡遗址出土陶器底部的纺织印痕有蓝纹、叶脉纹、方格纹和回纹等。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将编结技术用于制作服饰,《淮南子·汜论训》称“伯余之初作衣也,淡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说明当时已经用麻作衣料。这种网罗式的衣服虽然简陋,但服饰的产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编织工艺的精进,为纺织技术的产生创造了前提。
纺坠与纺车
纺坠是最古老的纺纱工具。有的用兽骨制成,也有的由拈杆插在纺轮中间形成的。纺轮有石质、骨质、陶质和玉质等,形状有圆形、球形、锥形、台形、蘑菇4和齿轮形等。早期的纺轮比较厚重,适合纺粗的纱线,新石器时代晚期,纺轮变的轻薄而精细,可以纺更纤细的纱。纺坠的工作原理是用一手转动拈杆,另一手牵扯纤维续接。由于纺坠纺纱效率较低纱线的拈度也不均匀,因此出现了根据纺坠工作原理制作的单锭手摇式纺车,由一个锭、一个绳轮和手柄组成。纺车的使用提高了纺纱的效率和质量,并根据织物的要求,纺制粗细不同的纱线。经过不断的改进,单锭改为多锭,手摇改为脚踏,脚踏纺车是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史上的重要发明。元代出现了脚踏五锭麻纺车,每昼夜能纺二斤纱。还有以人力、蓄力或水力引动的大纺车,有三十二枚纱锭,一昼夜能纺一百斤纱,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械。在西方,直到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才制出“水车纺机“,比中国的水转大纺车晚了几个世纪。
为陶制和铜制,是早期的纺织工具,由缚盘和缚杆组成,陶制纺轮中的园孔是插缚杆用的,当人手用力使纺盘转动时,缚自身的重力使一堆乱麻似的纤维牵伸拉细,缚盘旋转时产生的力使拉细的纤维拈而成麻花状。在纺缚不断旋转中,纤维牵伸和加拈的力也就不断沿着与缚盘垂直的方向(即缚杆的方向)向上传递,纤维不断被牵伸加拈,当缚盘停止转动时,将加拈过的纱缠绕在缚杆上即“纺纱”。人们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一架纺车上装2-3个锭子两手用于纺纱,用脚来操作转动锭子,脚踏复锭纺车劳动生产率比单锭提高2-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