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弩的诞生
春秋战国,一个血腥的时代。在周王朝不断衰微的同时,各大小诸侯国相互混战争霸。在这样的背景下,弓箭的制造工艺有了较大进步。
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兵器制造部门,并制定了官方标准,用于指导兵器生产,以获得更多的规格统一的精良兵器。不过,保留至今、记载有关弓箭制造标准的只有齐国的《考工记》了。该书详细描述了制造弓与箭的选材、工艺流程等。明确指出制造弓所需的六材是干、角、筋、胶、丝和漆,“六材既聚,巧者合之”,只有六材都准备好了才能合制成弓。
弓在不上弦的时候为“C”形,上弦之后中节被拉而呈“M”形,这是双曲反弯复合弓。《考工记》中还将弓分为王弓、弧弓、夹弓、庾弓、唐弓和大弓6种。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夹弓、庾弓用于田猎,唐弓、大弓用于习射。以上各种弓还依使用者的身高分为上中下三类,上制长1.52米、中制长1.45米、下制长1.38米。而箭镞也由简单的单片型发展成了三棱型或倒钩型,以提高杀伤力。
正是弓箭制造工艺在春秋时期达到高峰,在射远兵器的制造方面才发生了一场革命——弩的诞生。据传,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琴氏“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发明了弩(春秋时期,地处南方的楚国在扩展疆土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少数民族部落发生冲突,从中受到启发,学到弩的制造方法也是自然的。)
到了战国时期,攻守双方已经开始使用一种更大的弩。例如《墨子·备高临》中的“连弩之车”,所用之箭长1.9米,尾部有绳,在射出之后可以卷回再用。
对于当时以步兵和车兵为主构成的难以横向移动的大型方阵来说,弩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与威慑力,所以为当时兵家所重。如公元前260年发生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的强弓硬弩发挥了巨大作用,最终将赵国主将赵括射成“刺猬”,取得了这场夺天下之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