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以火为兵,中国人使用枪炮的历史

2009-04-17 16:2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火药是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人的骄傲。自从火药发明之后,中国就进入了热兵器时代。

元至顺三年火铳

据《宋史·兵志》记载,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始造突火枪。这种“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kē)”的突火枪,实际上就是一种以竹筒为管,以火药推动发射弹丸的管形射击火器,可以看作是现代枪炮的雏形。

元代时,突火枪的枪管改以金属制作,用以发射石弹、铅弹和铁弹,称为火铳(chòng)。火铳由前膛、药室和尾銎(qiōng)构成,通常分为单兵使用的手铳以及城防和水战中使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和多管铳等,其中大碗口铳、盏口铳等口径较大的火铳又称为火炮。

手铳轻巧灵便,铳身细长,前膛呈圆筒形,内置弹丸。药室呈球形隆起,室壁有火门,供安放引线及点火使用。尾銎中空,可安木柄,便于发射者操持。大碗口铳和盏口铳都因铳口形状而得名,基本构造与手铳类似,只是形体短粗,可容纳较多的弹丸。多管铳则是一种由多根铳管平行组合形成的复合铳,点火后可实现连射或齐射。

元明时期(1271—1644),火铳被大量使用,逐渐发展出一些与冷兵器相结合的新战术,明永乐年间(1402—1424)还组建了专门使用火器装备的神机营。大约16世纪,西方的鸟铳和火炮开始传入中国,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的火铳。

欧洲鸟铳身管长,口径小,因而射程较远。鸟铳增设了准星和照门,变手点发火为枪机发火,枪柄由插在火铳尾銎内的直形木把改为托住铳管的曲形木托,持枪射击时由两手后握改为一手前托枪身、一手后握枪柄,可稳定持枪进行瞄准,射击精度更高。

传入中国的欧洲火炮主要是佛郎机铳和红夷大炮。佛郎机铳是一种身管细长,口径较小的轻型炮,而红夷大炮则是一种广口巨型火炮。《明史·兵志》中形容红夷炮“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162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1626)就在宁远(今辽宁兴城)城下丧命于这种红夷大炮。

清代前期,仍然大量制造并重视火炮的使用,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规定各省绿营兵每千名设炮10位,火炮成为清军的主要装备之一。但清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力下降,火炮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世纪5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购买及自行制造西方近代火炮,中国古代火炮逐渐被西方近代火炮取代。

(责任编辑:晴天娃娃)

相关文章: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辉煌——火药与火箭

     八一南昌起义:枪杆子里出政权

精彩推荐:秦末农民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