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

2009-08-06 10:40
来源:一元一 作者:刘抑
中国当今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很多都是盲目抛弃传统,不顾中国现实,盲目学习西方的结果。

社会保障一般认为是现代社会的做法,其实,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早已有之,并长期行之有效。昨天的文章讲到劳资纠纷问题,其中一部分内容就涉及到社会保障。我认为,现代社会的社会保障也可以从中国古代的长期实践中获得借鉴。我在以前的文章曾经提到,中国人注重亲情、注重家族、注重孝道,不光是感情上的依托,同样也是社会保障的方式之一。但是,这些方式的文化色彩更重一些,中国历史上另有一些鲜明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被现代很多人忽视的。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在后世的评价中,经常会出现互相矛盾和对立的现象,连孔子这样的人物都不例外。但是,范仲淹似乎是个特例。除了在他去世后不久,王安石曾经批评过范仲淹外,此后历朝历代,直到今天,人们对范仲淹的评价几乎都是正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范仲淹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念,并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这个原则。而且,范仲淹还是大力推行教育的重要人物。至今,在范仲淹的故乡,还有一所中学名叫“景范”中学。范仲淹可以说是全世界第一个建立和推广普及教育制度的人。范仲淹还有一项不太为人所知的伟大贡献,就是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延续了900年。

西元1049年,范仲淹用自己的俸银在苏州买了1200亩地,建立了“范氏义庄”。他亲自订立章程,规定义庄的收入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范氏子孙。此后,经过历代范氏子孙的屡次捐献,到清朝宣统年间,范氏义庄公有“义田”5300多亩,并且运作良好。在范仲淹制定义庄规则的时候,苏州范氏子孙数量还不多,仅90多人,因此,范氏义庄的资助是人人有份,公平对待,属于小范围的普遍福利。到清朝,由于范氏后代数量增多,义庄的资助主要针对特殊对象,例如家庭贫困者、寡妇、上学、结婚、丧葬等。因此,人们也把范仲淹称为中国最早的慈善家,或者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中国政治家。

类似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出现,大约是在范仲淹去世后800年的德国首相俾斯麦执政时期。当然,俾斯麦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行为,范仲淹建立制度的是民间行为。然而,西方国家一般面积较小,人口数量不大,在工业化的经济状态下,比较容易实现政府主导的全民社会保障制度。而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像范仲淹时代由政府、民间共同组成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更可取的办法。以宋朝来说,政府的社会保障有常平仓等制度,这些制度的救济行为主要针对灾荒年景,即所谓“救急”。而范仲淹制定的义庄制度,则是常年如此。虽然范氏义庄只针对范氏子孙,似乎没有涉及全社会,但是,自从范氏义庄建立后,范仲淹的“义庄”便成为各地仿效的对象。据目前能够收集到的资料,宋元之间记载的义庄约70多个,明代约200个,清代有“义庄遍天下”之说,例如清朝末年,仅苏州地区就有义庄200多个。这些沿袭自范氏义庄的各地众多的义庄,成为中国民间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固基础。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