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历史上的一次东西方文化交融(2)

2009-08-06 10:44
来源:一元一 作者:刘仰
佛教进入中国并非一无是处,具体内容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但是,佛教的广泛传播也带来很多问题。在佛教进入中国以后的几百年间,在宋朝之前,中国一

佛教进入中国并非一无是处,具体内容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但是,佛教的广泛传播也带来很多问题。在佛教进入中国以后的几百年间,在宋朝之前,中国一共发生过四次“禁佛”,本人以前有专文介绍,此处不再详说。只是要指出一下,宋代以前的“禁佛”主要是社会经济原因,因为佛教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现代人在评价宋朝的时候,经常使用“积贫积弱”这个词,我认为,宋朝的“积贫积弱”与佛教在此之前的长期盛行有一定的关联。这是历史的后遗症,或者叫滞后的影响,要改变它,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试想,佛教思想如何能应对外来威胁?因此,佛教进入中国几百年后,中国人才通过实践,真正了解了它对社会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而非只是少数人在理论上陶醉一番就叫好不叠。对于今天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实际上也会有这样一个过程。一百年在历史上不算长,与佛教进入中国到被真正认识的时间相比,也不算长。在这样一个时间段里,人们更容易在理论上陶醉于西方文明,而不易察觉西方文明彻底植入中国以后会有什么不良结果。换句话说,当今西方文化植入中国后正反两反面的影响,至今还没有被中国人全面认识。

宋朝以前的四次“禁佛”是出于社会经济考虑的政治手段,真正从思想上开始反击佛教的,大致从唐代中期的韩愈开始。韩愈反佛的态度非常坚决,但是,韩愈更大的历史价值在于,他在反佛的同时,开始重新树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对此,我们不能简单理解韩愈等人只是把老古董再翻出来,将其重新放上神坛而已。佛教在思想和理论上的确有可取之处,它因此也促进了儒家思想的进一步成熟与系统化。比方说,汉代的儒学大都是章句训诂,但是,宋代的儒学则是一家家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不能不说是佛教带来的结果之一。在宋代以后形成的儒家思想中,其实吸收和借鉴了很多佛教的内容,例如北宋思想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不光儒学如此,佛教自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它原先在西土佛国的形态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佛教的本土化,甚至使得中国的佛教自成体系,不用到西土去祭拜佛祖,反而在中国产生了一系列门派的宗师。详细不多说,只说一点。佛教在它诞生地附近,至今依然吃伸手饭,需要社会的大量供养。而在中国。佛教终于变成“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出家人乞讨叫化在中国不再大量流行。而从中国传播出去的佛教,也大都以中国为祖庭,不再追溯西方的源头。

宋代以后的儒学和佛教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之前几百年间,佛教和儒学相互交流、融合的结果。这种交融使双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交融留给当今世界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从宋代开始,中国真正确立了宗教不得超越世俗政治的原则,政教合一被中国人彻底废止。而与宋朝同时代的西方和欧亚大陆的绝大部分地区,依然实行着政教合一的制度。直到新兴的美国在《宪法》中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可能,政教分离才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原则。事实上,政教分离政策的明确源头,就是在中国的宋朝建立的。

历史上西方佛教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及其结果,对于今天来说,依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首先,外来文化并非一无是处;其次,外来文化也有很大的局限和副作用;再次,本土文化可以得益于外来文化而丰富和改进自己;第四,外来文化也需要适应中国的水土而做出改变。因此,任何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绝对化的做法都不合适。如今,将外来文化的优越性绝对化的倾向过于强烈,恰似当年佛教在中国无法无天的状态,出现狄仁杰、韩愈、杜牧这样坚决排佛的人,是对外来文化极端化的一个平衡。宋朝以后,持严厉排佛态度的儒家学者越来越少,相反,在理论和思想上真正融合的越来越多。现代中国要出现这个局面,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关键在于,根植于中国社会的文化的本体必须得到确立。

(责任编辑:慎思)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