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道德素养。唐宋以后,中国人的道德教育来自从小实行的以“四书五经”为主的私塾教育,与这个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是建立在儒家经典基础上的全国性科举制度。然而,明朝之前将近100的元朝,严重破坏了这个注重道德的儒家传统。元朝最初没有科举制度,虽然后来也实行了科举,但是,由于元朝前期对科举的废弃,使得参加科举的人数很少。而且,由于元朝采取歧视汉人的政策,汉人考上科举的数量也不多。这不是考试水平和能力问题,而是政策歧视的结果。元朝的这些做法,导致元朝将近100年期间,汉人社会对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的阅读学习兴趣大为降低,像关汉卿这样有才能的人,只能写写剧本。换句话说,元朝将近100年的历史,导致汉族社会道德水平的倒退。由此,朱元璋登上皇位后,汉人重新执掌政权,但是,朱元璋却找不到多少在道德修养上合格的官吏。于是便形成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个现象:在一个朝代的开国时期,腐败便大规模出现,靠法律没用,靠制度没用,靠民主也没有用。一群唯利是图的小人掌握了各级权力,个个甘冒风险,做着杀头的腐败生意。
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元璋大开杀戒、残酷暴行、使用特务等等手段是有他的理由的。但是,道德不彰,小人是杀不绝的。对待腐败现象,我们并不是说,道德能够解决一切问题。道德也必须辅以法律、制度等其他手段,道德的确不能杜绝腐败,但的确可以减少腐败。朱元璋对贪官大开杀戒,最终依然无奈,说明道德缺位、削弱后的严重不良后果;同时也说明只靠制度、监督、民主等等外部手段,难以消除无数小人内心不断涌现的腐败欲望、冲动和行动。而道德的彰显,至少可以让很多人在自己的内心产生克制和自觉。孔子说,法律只能惩罚犯罪,却不能阻止人们产生犯罪的念头,用在明朝开国初期,是很恰当的描述。换个角度说,元朝近100年轻视科举,对汉人的歧视政策所导致的道德水平降低,让朱元璋承受了巨大的后果。明朝的开国功臣大都是起于草莽的武将,少数几个文臣,如刘基,大多以计谋著称,后人常常将其归于神仙之类的道家人物。总的来说,明朝建国初期,不像其他朝代,都有重要的大儒。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明朝开国初年贪官污吏严重泛滥的现象,是一个值得认真汲取的教训。当然,面对当今的中国现实,加强道德教育,不能简单靠“四书五经”、科举制度之类的办法,应该寻找适合现代的方式。但是,朱元璋贪官杀不绝的无奈,已经告诉后人,没有发自内心的道德自律,光靠外部制约,很难消除一群小人前赴后继的腐败。轻视道德建设,难以长远地解决腐败问题。道德并不只是少数人的事,而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广泛的道德要求,一方面能使人自律,另一方面也是最强大社会舆论的监督,由此才能体现真正有益的民主。再加上法律、规定、纪律、制度等等,腐败现象才能得到真正的遏制。
(责任编辑: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