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平民皇帝杀功臣(2)

2009-08-06 11:04
来源:一元一 作者:刘仰
汉武帝之前,通过造反获得皇权的问题始终存在。在这种问题上,有文化的人和没文化的人,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刘邦造反前好坏还当过小吏,造反期间

汉武帝之前,通过造反获得皇权的问题始终存在。在这种问题上,有文化的人和没文化的人,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刘邦造反前好坏还当过小吏,造反期间又与很多知识分子打过交道,多少还懂一点大道理。因此,与更没有文化的吕后相比,刘邦杀功臣的手段还显得稍微缓和一点。相反,与文化知识几乎绝缘的吕后,对待所有威胁自己权力的人,其手段更为残酷毒辣。古代社会,在儒家学说成为社会主流之前,平民百姓几乎都缺乏文化知识,文化只属于少数人。刘家拿到了天下,最初的几代刘家后代,依然缺乏儒家文化教养。因此,西汉初年,即便有文景之治,也多次发生刘姓皇族造反。“谋反”一词在很长时间里,是最严重的罪行。其频频出现,说明对皇权的觊觎始终存在,最高权力的合法性始终没有解决。直到汉武帝之后,最高权力的合法性问题才真正解决。这个话题以后再说。

中国古代社会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并非都是平民。例如唐朝的李姓,宋朝的赵姓,当皇帝以前就是贵族。贵族当皇帝与平民当皇帝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他的文化素养和个人心理。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永久世袭的贵族,但是,贵族还是阶段性存在的。贵族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就容易懂得汉武帝之后形成的皇权合法性的道理,不太会像平民皇帝那样因合法性问题而焦虑过度。因此,在唐朝和宋朝建立后,没有发生大规模杀功臣的现象,主要是因为贵族的文化素养使得他懂得只要顺应“天意”,合法性就会产生,不用害怕他人的挑战。贵族皇帝的主要威胁来自皇族内部,所以才会有李世民杀害兄弟而继位。

与杀功臣相关联的另一个现象是酷刑。一般来说,贵族出生的皇帝,更加懂得文化教化的重要性,不杀或少杀功臣,也较少使用酷刑。唐朝时期武则天大量使用酷刑杀人,与她的平民出生以及以女性身份挑战全社会有关。由于合法性的缺失,武则天不得不靠用酷刑大量杀人来维持自己的权力,这与平民皇帝杀功臣在性质上是一样的。

另一个大杀功臣的皇帝是朱元璋。朱元璋像刘邦一样,是平民出生,没有多少文化。朱元璋杀功臣的内心动机,与刘邦几乎一模一样。朱元璋杀功臣与他对待儒学的轻蔑态度也是一致的。如果他有点文化,如果他懂得儒家学说的意义,他可能就不会赤裸裸地大杀功臣。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一个没文化的平民当了皇帝,他就容易大杀功臣。再延伸一点,如果一个有文化的人当了皇帝,但他对儒家思想持排斥态度,他往往也会大杀功臣。杀功臣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皇帝对于自己权力合法性的焦虑,这种焦虑在缺少文化素养的平民皇帝身上尤其明显。与杀功臣相一致的是,凡是杀功臣的皇帝,都喜欢使用酷刑。反过来说,凡是使用喜欢酷刑的掌权者,大都是缺乏文化教养的,尤其是缺乏儒家文化的教养。

(责任编辑:我思)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